浅析《红楼梦》人物出场的艺术特色与写作意图内容摘要: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出现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独具特色的人生故事,离不开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的描绘,也离不开作者独具匠心出场安排。
文学作家历来对人物出场的描写十分讲究,得体的出场,不但能更好的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还能使文章引人入胜,结构更具新颖别致。
《红楼梦》人物的出场在作者曹雪芹的精心处理下,显示了其特有的艺术特色。
本文拟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典型人物出场的艺术手法,深入的理解作者曹雪芹高超的创作艺术和写作意图。
关键词:人物出场形象、人物出场方式、人物出场时机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出场不过是故事情节中的一个小小环节,但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
在人物出场时,怎样设置布局,怎样渲染气氛,怎样安排时机,怎么样描写和体现人物性格都要精心构思的。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文中四百多个人物,作者对他们出场的描写,可以称得起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一、人物出场形象刻画1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地位。
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个“老祖宗”——太夫人贾母,是祖辈硕果仅存的宝塔尖。
从日常生活来看,晨昏定省,打牌看戏,观花赏月,大筵小宴,有哪一个热闹场面,离得了这位老祖宗呢?荣宁二府上下男女几百口,有儿子、侄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媳妇一大群,还有数不清的男女奴仆,一呼百应,环绕在她周围。
“她虽不是贾府家政、财政大权的掌握者,但却是这一贵族的无上威权的偶像”⑨。
正是适应着贾母在荣府的地位,作者并无过分渲染,只是通过林黛玉的“感觉”,写了围绕她周围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氛围。
而且仅仅吃饭的一个场面,就概括地描写了她平素享受着怎样的供奉。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设桌椅。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旁边丫鬟之执着拂尘、漱盂、巾帕。
李、凤二人于案旁布让。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寂然饭毕……”⑩这气势,这氛围,这礼仪,无一不在表现这个膏粱锦绣之家的繁文缛节,无一不在渲染这位“老太君”无上威严的地位,为此后围绕她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奢侈荣华的享受,做了一次很好的铺垫。
2肖像刻画突出人物性格。
把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当作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王熙凤的出场算一个卓越的例证。
王熙凤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可谓工笔,作者浓墨重彩,为大管家琏二奶奶“行乐图”:“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穿花大红洋缎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⑾这是透过黛玉之目,让王熙凤第一次与读者照面。
对其服饰、姿容进行了静态写生式描写,从头到脚,精细入微,直至衣边裙角。
作者让王熙凤浓妆艳饰,遍体锦绣,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此等笔墨与其说是褒赞,不如说是贬谪。
王熙凤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气势如火如荼,不正是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吗?如此等精心设计的“与众姑娘不同”的装束,出见初来乍到的林黛玉,又何尝不是为了在黛玉面前表现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贾府的显赫地位,露骨地炫耀自己拥有华贵的服饰呢?她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她令并非少见多怪的林黛玉也惊诧不已。
可见“其辉煌华艳的程度,热烈的色调折射出凤姐的志得意满的心态。
也正是这些着装揭示出这一角色的风骚庸俗的性格和空虚贪婪的灵魂” 。
⑿3多次铺垫关联情节发展。
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特点是立刻进入性格刻画,没有任何铺垫,而贾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置局势上,却是下了相当的功夫。
早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重点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在第三回贾宝玉出场前,作者又通过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做了一番渲染,称他是“孽根祸胎”,说他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亲近他,此所谓:“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早有一宝玉矣!”⒀这一切给黛玉造成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的印象。
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包括批宝玉“极确”的那两首《西江月》:“潦倒不通世故,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都是表面的贬,实质却在褒。
当宝玉正式出场,林黛玉“吃一大惊”,原来这却是一位“外貌最是极好”的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丝,悉堆眼角。
”而且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她心中早有的另一个宝玉——使她“好生奇怪,倒像是在哪里见过一般”。
这奇异的互相斯认,虽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还泪宿债的神秘色彩,以掩护它的叛逆的思想内容,但这种布局和氛围的渲染,却密切地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线索。
使宝玉这一人物早早的植入人心,真真见到时恰有似曾相识之亲。
多次的铺垫不仅给我们结构紧密、情节完整之感,更激发我们越发想见此人的急迫心情;也让读者在相见前后对主人公印象有个强烈的反差,更好的理解人物思想性格。
二、人物出场方式《红楼梦》中人物出场大概运用了三种方式:1、神出。
这种手法主要是从侧面引出人物的出场。
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而主要代表人物是男主人公荣国府的继承人贾宝玉。
贾宝玉出场前,作者从三个方面对其作侧面的描写。
宝玉的第一次非正式出场是借冷子兴之口:“……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取。
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耳!”因此不甚爱惜。
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
说来又奇,如今长了十来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①道出了宝玉的与众不同。
宝玉的第二次非式出场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作者先是通过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说宝玉是“孽胎祸根”,“ 混世魔王”“不要亲近他,理睬他”。
②意思是宝玉是个捣蛋鬼,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③,指的是宝玉的性格喜怒无常。
三是林黛玉早从母亲口中听说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④。
这些侧面描写节省了正面描写所需费的大量笔墨,激发了读者的想像力,也把贾宝玉的行迹展示给读者。
2、声出。
是指出场人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可以形象的表达出人物的开朗,泼辣的性格。
荣府管家人王熙凤是其典型的人物。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⑤林黛玉开始所看到的是“老祖宗”贾母在这大家族中的威严,众人在贾母前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况且还有远客到此,大家的礼仪更失不得。
而王熙凤,在这样的场面里,却又说又笑,“放荡无礼”,并且王熙凤一到,贾母脸上便有了笑容,还开起了玩笑来,可见她深得贾母的宠爱,也刻画出凤姐泼辣,嚣张的性格。
只有这样写,才符合她荣国府管家的特殊的地位身份。
这第一次出场的描写,也为以后在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随便说笑,承欢应候,阿谀奉承做了铺垫,也使读者感觉自然。
3、形出。
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由此揭示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红楼梦》中作者对于王熙凤、贾宝玉、三春等人的出场采取了形出。
王熙凤和贾家三姐妹都是借助林黛玉的眼睛描绘出其外貌特征。
王熙凤“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两弯柳叶吊梢眉,一双丹凤三角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⑥。
王熙凤集珍宝珠玉于一身的服饰,揭示出她的贪婪与俗气,还有内心的空虚。
从她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与狡黠。
三春的出场只是对其轮廓的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⑦。
对三春的描写虽是寥寥数语,却形神毕现,写出了三春神韵和高贵气质。
三、人物出场时机作家通常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或为了文章本身写法的需要,从多角度掌控人物出场时机。
在《红楼梦》中人物出场时机大体分为三类:1、单个出,人物自己一个人出场,不牵代其他人物。
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作者集中笔墨描写这一个人,使人物形象更具体。
如贾雨村,史湘云等人。
贾雨村是小说中变化最大的人物,他由一个有报复的苦读书生,变成了一个徇私枉法,恩将仇报的大坏蛋。
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一回,作者交代了他姓贾,名化,别号雨村,是寄居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靠卖文作字为生,与庙旁居住的乡绅甄士隐常有交接。
运用单个出场的手法,作者不仅细致的向读者介绍了贾雨村,也是跟贾雨村以后的蜕变进行强有力的对比。
史湘云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
她是十二正钗中出场最晚的一个,她的出场不像别人出场要有一番描写,只是说“人报史大姑娘来了”,湘云就出场了。
史湘云的独自的出场是让读者看一回,惊讶一回,如此重要的人物出场却如此简单,但作者这种出场描写又让人感觉如此自然,好像我们已经很熟悉这个人物一样。
2、并列出。
人物的出场不是单个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同时出场。
最典型的要数贾氏三姐妹同时出场了。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环,拥着三位姑娘出来了……三个人皆是一样的装束。
”三个姑娘这样出场一是三个人同是贾家的大小姐,名字中又都有个“春”字,二是她们同时在一个学堂读书一起出场也合情合理,三是三位小姐都与贾家的兴衰有密切关系,作者在后来写道“三春过后诸芳尽”大概是指三位姑娘离开以后,大观园时代就结束了,贾家开始败落。
所以三位小姐的同时出场蕴含了作者的诸多用意。
3、群体出。
是指一个人物在众多人物的拥簇下出场,主要是揭示出场人的身份地位,达到“众星捧月”的效果。
可以说在《红楼梦》中,是主儿的出场,作者都运用了群出,贾母和贾元春却是群出的典型。
荣国府的“老祖宗”贾母,是“诗礼簪缨之族”的宝塔尖儿,贾府上下几百口人,有儿子、侄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媳妇一大群,还有数不清的奴仆,一呼百应,环绕在她周围。
她虽不是贾府政权的掌握者,却有这个贵族之家的无上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