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正文:“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
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著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
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
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
“一溜烟跑了”,自个儿到大观园里遛达:又与薛蟠鬼混,做贾芸的干老子……薛宝钗的礼仪端庄、贤淑能干,在大观园女儿中数第一,但她却嫁祸于黛玉。
为逼死金钏的王夫人出谋划策,对哥哥卑劣行径的颠倒是非。
特别当黛玉死后,众人都瞒着宝玉,宝钗却毅然决然说破,使宝玉放声大哭而昏死过去。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刘姥姥这个老村妇,满眼里珠围翠绕似画,新奇巴物念佛,倚老甘当女清客惹笑,满口萝卜、蒜头、倭瓜、毛毛虫。
如“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声响就没了”——土话俚语,机智诙谐,似被众人笑,实质耍了大家,活脱脱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从事劳动而精通世情的农村妇女。
小跟班焙茗是个货真价实的“俗人”,打起架来,满口粗话,一口一个茗大爷,随着宝玉找祠堂、寻袭人、祭金钏,上学堂,成日价跟着宝玉跑腿打杂,做保镖,其所做所言,在别人眼里都是″没规距”,然而正因为把焙茗的俗语、俗情写活了,显示出一种净化人物心灵的“滑稽美”①。
2、叙事性语言,纡徐从容,款款道来。
写黛玉初进贾府,因尝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此后便以黛玉为中心。
写贾府各层人物。
写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写探春等姐妹相见,再写与王熙凤的相见,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浓墨重彩地渲染贾府这个实权人物。
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
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
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
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
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
还有“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着她心里的甜意。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着她因为受到宝玉的心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
尤其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嬷嬷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摩殆尽。
“‘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
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
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
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等。
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鲁迅曾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借用这句话改一个字,可说《红楼梦》是“说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勿庸争议的。
它从第一回至八十回的叙述,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
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实际上是因为曹雪芹在家败人亡之后,回思自己的百年世家,特别是它的败落,确有许多怨情、苦情和悲情,甚而至于有满腔愤世之情,所以它的叙事波澜起伏,有如一首长歌。
3、写景状物的语言,绘声绘色,意味盎然。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湘云醉卧芍药圃,香菱做诗。
无不富有诗情画意,直叙美景。
人物的语言更是精彩纷呈,富有个性,不谬毫厘。
凤姐语言尖快爽利,机巧风趣;黛玉语言蓄中带刺,真率雅谑:宝钗语言渊雅端庄、不露崖异:湘云语言豪爽坦率,机趣活脱:焦大醉吐狂言,傻大姐老实憨直,焙茗粗言流语,刘姥姥村言俚语……《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等于是一篇大观园游记,而且具有大观园初建,尚未竣工的特色,而山石树木,泉水溪流,台榭亭阁,竹篱茅舍,迴廊曲径,已经历历如绘,引人入胜了。
但到元妃省亲时,还是这个大观园,却“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又是另一番皇家的豪华气象。
到了三十九回四十回,贾母、刘姥姥游大观园,则竟又别出一番风光,另是一种游法。
除了驾船引舟作水上游外,还观赏了潇湘馆、秋爽斋、蘅芜院,然后是一场“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豪宴,之后再去栊翠庵品茶,直到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作者前后三次描写大观园,竟是三副笔墨,无一处使人有重复感。
《红楼梦》里的写景文字,通常是与叙事紧密结合的。
除了上举大观园的描写比较突出外,其他都是情与景合。
如写潇湘馆,便是“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
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以上两段文字,真是叙事与写景的天然结合,是情在景中,景与情合。
特别是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和四十九回的后半部分文字,都是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绝世妙文。
例如下面这段文字:凤姐儿也不等贾母说话,便命人抬过轿子来。
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众人都笑道:“怪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
”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
”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红楼梦》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雅中极品《红楼梦》在《红楼梦》中作家有意识的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旨趣,隐约表现了小说家的自我形象。
《红楼梦》真正的文备众体,突出诗情的喷薄燃烧,使其成为大雅之品。
《红楼梦》综合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小说的主体文字是白话,但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问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
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歌谣、谚、赞、诔、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应有尽有。
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
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
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五花八门②。
丰富多彩。
诗中成功地继承了我国古代小说中穿插诗词曲赋,对联谜语的传统,井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描述的需要的描写。
成为整个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烘托气氛、渲染心理、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设想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册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不用韵文,岂不大煞风景;寺庙、仙境、堂芫如没有对联,既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习俗。
也不能画龙点睛。
至于《葬花辞》《秋窗风雨夕》和《柳絮词》已成为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组成部分。
它们出色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多愁善感、才华风发、高标傲世。
《芙蓉诔》在表现宝玉对晴雯的一往情深及对环境的愤恨反抗上也不是散文所能企及的。
结社、赏花、吟咏唱和是清代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是封建贵族阶级的闲情逸致的表现。
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当然也不例外。
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咏》,其中有一联说“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写的虽然是横行一时。
到头来不免被煮食的螃蟹,但小说通过一段众人的评论:“这是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
——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明白告诉我们两点:一以小寓大。
《红楼梦》常借儿女之情的琐事,寄托政治、社会的大感慨:二是旨在骂世。
它不仅作为小说中贾雨村之流政治掮客、官场赌棍的画像十分维肖,就是拿它赠给历来的一切惯于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两面派也是非常适合的③。
正如小说中李纨所评,黛玉的诗“风流别致“,宝钗的诗“含蓄深厚”,湘云的诗写的跌宕潇洒,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
其间作者还把自己的诗论和写诗的体会故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