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PRRS,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猪流行性流产----呼吸综合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主要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肺炎和断奶前后仔猪的死亡率增高,自1987年在美国,1990年在欧洲被发现后传播蔓延速度十分惊人,病毒分离和血清检查表明,PRRS现已传遍世界主要养猪国家。
1995年,我国在北京郊区首次暴发了PRRS,1996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进行的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证明,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有此病,且血清阳性率都很高,但呈地方性流行特征。
特别是2002年大有全国一片蓝的趋势。
针对PRRS的现状,各国都已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流行病学,免疫学及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技术,综合防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PRRS的诊断与防制尤其成为当前兽医研究的一个热点。
(--)病原PRRSV为一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5nm,表面相对平滑,立方形核衣壳,核心直径25—35nm。
PRRSV对热敏感,这种敏感性提示用于病毒分离的血清和组织样品应保存在-20C下或4C条件下,以保护样品的感染性,用脂溶剂氯仿和乙醚处理以后,PRRSV失去活性。
北美和欧洲PRRSV分离株虽然不能凝集进行实验的各种红细胞,但最近的研究发现,部分毒株及用去污剂预处理的毒株可以表现出对一定动物红细胞的凝集性。
PRRSV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最初是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及其它组织的巨噬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在体外培养中,PRRSV可以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及其衍生的细胞系如MARC—145,CL——2621中生长。
在肺泡巨噬细胞的培养物种加入PRRSV抗体后,可使病毒的复制增强,同样在病毒中加入PRRSV抗体后,其在妊娠期胎儿体内的复制也大为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其原因可能是病毒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借助细胞表面Fc受体与PAM结合,从而促进了病毒进入细胞。
ADE在PRRS的发病机理及免疫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母原抗体获得被动免疫的仔猪,一旦母源抗体水平降至保护水平以下PRRSV就会表现出ADE,从而增强了仔猪的易感性。
这种作用对本病的防制带来困难,因为疫苗诱导的抗体可能会增强野毒株在体内的复制,而野毒株产生的抗体也可能会增强疫苗毒的复制。
2 流行病学最初多呈急性暴发,以后转为慢性和地方性流行。
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病毒感染后157天内可以从扁桃体上分离到病毒,在妊娠后90天易感染,且成为持续性感染猪向外界排毒7—16周。
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乳汁母婴传播,可经精液传播。
本病的发生率与传播距离很难确定,常呈跳跃式的远距离传播。
易感动物为猪,不分年龄,品种,性别都可感染,鸟类可机械带毒,其它动物尚未见到感染的报道。
本病传播力强,一旦感染可迅速传播,环境恶化,饲养密度过大,管理不当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大流行后隐性感染病例增多,临床病例明显减少,症状减轻,是病毒毒力变弱或猪免疫力上升,使猪的易感性降低的结果。
3 临床症状北美和欧洲猪群中PRRS的临床症状都类似。
PRRS 的临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猪群免疫状态以及管理因素的影响,猪群的临床疾病首先是个体出现急性病毒血症。
随后是经胎盘从有病毒血症的母猪传播到胎儿的,这一过程常发生于怀孕的后三分之一期。
PRRS病毒株毒力变化很大。
低毒株可以引起猪群无临床症状的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所有年龄猪都敏感,其急性感染的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发热,呼吸困难。
在随后的1—4个月,很多母猪早产,常发生于妊娠100天以后。
少数在怀孕115—118天后产仔。
早产,足月或推后产出的感染胎儿有下列一种或所有的情况;死胎木乃伊胎,后期死胎,不同大小的弱仔猪以及不同大小外表正常的仔猪。
空怀母猪出现流感的症状,不久痊愈。
但配种率,受精率下降,公猪的精液减少,活力降低。
哺乳母猪表现厌食,沉郁,发热的一过性反应,但日后的泌乳量减少或无乳。
哺乳仔猪整窝感染,短暂发热,既而腹泻,气喘,打堆,消瘦衰竭死亡。
保育仔猪见于本病流行的后期往往断奶一周后出现厌食,呼吸困难腹泻,打堆,消瘦,发病率高达百分之三十,病死率很高,幸存者成僵猪,持续时间长短与环境和管理有关。
4 病理变化以急性型病典型,但个体间有差异。
外观尸僵不全,皮肤色淡似蜡黄,鼻孔有泡沫,皮下脂肪较黄,稍有水肿。
肺有大理石样病变,肝样病变较多,形态有萎缩,水肿,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胸腹腔积水,肺门淋巴结充血,出血。
心肌变软,心内膜出血,心耳出血坏死。
肝肿大,个别有灰白色坏死点,胃出血,水肿。
肾包膜易剥离,表面布满针尖大小出血点,肠管气胀。
剖检病变:哺乳仔猪淋巴结肿大,肾有小点出血类似猪瘟,保育猪的肺炎呈橡皮样变。
流产仔猪,部分仔猪脑膜血管充血,表面湿润,渗出多量液体,肺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淤血,间质性肺炎,肾包膜混浊,膜下出现紫红色斑点,切面可见肾盂和肾乳头积存多量粘稠乳白色物质。
其它组织器官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淤血,肌肉营养不良。
5 诊断(1)临床诊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主要特征是各种年龄猪都可感染发病,病猪表现为发热,嗜睡,厌食;繁殖母猪受精率下降,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及弱仔猪,种公猪感染后精液质量和精子活力受到影响,仔猪和育肥猪出现咳嗽,喷嚏,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耳部及肢体皮肤发绀。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病毒毒株间的毒力变化差异很大,从而在不同地方及不同猪群中的症状表现不一。
这些年来,本病的临诊表现及流行病学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隐型感染及慢性感染病例显著上升,持续性感染在猪群中较为普遍。
由于本病同其它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的疾病(如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瘟,日本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等)表现出极为相似的症状,并伴随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综合考虑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来对PRRS进行初步诊断,已显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仅仅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的特点已很难对本病作出诊断。
(2)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分离与鉴定是诊断该病最确切,可靠的一种方法,病毒分离时最好采用死胎或活产仔猪的肺,心,脑,肾,脾,肝,淋巴结等组织的匀浆混合物,然后接种于适当的细胞培养物。
尽管可以从许多组织中分离到PRRSV,但血清和肺组织分离成功率最高,尤其血清采样方法方便可靠,因感染PRRSV后12—24小时即可在感染猪的血液中发现较高滴度的PRRSV。
分离物接种PAM细胞后1—4天即出现CPE,细胞呈现灶状变圆,膨大,随后皱缩,脱落形成空洞。
不同分离株在细胞培养上生长增殖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毒株在每一代细胞培养3—4天即可出现CPE,但有些毒株则在第三代才出现CPE,这对结果的判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3)抗原检测3.1 免疫过氧化物酶(IP)技术这是诊断本病最广泛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检测PRRSV抗原的总体分布。
Patrick等于1994年报道了检测病猪肺脏内的PRRSV抗原的链酶亲和素—生物素---免疫过氧化物酶方法。
并于1995年应用此技术检测未采食初乳经人工接种PRRSV的仔猪,分别于接种后地4,9天扑杀,检测结果显示肺,心,扁桃体,脾,淋巴结,胸腺为抗原阳性。
3.2 免疫胶体金技术Mager等用特异性单抗MabDoW-17建立了检测PRRSV抗原的免疫金银染色方法(IGSS),他们用10TCID50LHTA—92—1和10CID50LHTA—92—2PRRSV 毒株内分别人工接种3周龄的仔猪,接种后第6或8天扑杀,结果在酒精固定,福尔马林固定及冷冻保存的肺脏组织中检测到PRRSV抗原,接种后第4,6,8天从用酒精固定的扁桃体,胸腺,淋巴结,肾脏等组织中检测到抗原。
3 .3免疫荧光抗体技术Benfield等(1992)制备了针对PRRSV 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这株单抗能与北美和45株分离株反应。
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建立了棉衣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用于直接检测仔猪肺组织中的抗原。
还可对猪的肺泡巨噬细胞的培养物用病毒特异性荧光抗体进行检测,也有较高的检出率。
3 .4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PRRSV不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但可以凝集BALB/C 小鼠红细胞,病毒材料经土温80和乙醚处理后血凝活性增强,效价增加4-8倍,可达1:128。
用MARC-145细胞培养的PRRSV,经乙醚和土温处理后,在4C和37C均棵凝集小鼠红细胞并且这种凝集反应能被PRRSV特异性抗体所抑制。
但对牛,羊,马,猪,豚鼠,鹅和鸡的红细胞却没有凝集作用。
此法简单,但能否直接检测组织中的PRRSV还需探索。
由于本方法处理病毒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我国还未广泛应用。
(4)血清学试验4. 1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该法敏感性,特异性都较好。
可用于PRRSV的抗抗体原检测,病毒鉴定及血清抗体检测。
实验主要在PAM,C12621,MA104,MARC,145细胞上进行,能在感染后6日血清中检测到PRRSV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缺点是实验判定主观性较强,不利于自动化操作不适于大规模检测。
4. 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YOON等首次报道了应用该方法检测PRRSV抗体,与IPMA具有相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从感染后6天的动物体内检测出PRRS抗体。
也可用PAM ,CL2621,MARC-145培养物进行IFA。
但由于该方法需要细胞培养和借助荧光显微镜的观察,检测结果不能自动显示,结果判定也有一定的主观性,使得大量检测样品和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4. 3血清中和试验(SN)本方法检测抗体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但PRRS的中和抗体出现的较晚,对急性感染的敏感性较差,因此SN法不适于早期诊断。
4. 4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常用Dot—ELISA,阻断ELISA,该法易操作,适用短期内大批量血清样品检测,且敏感性高,经济,快速。
(5)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5. 1核酸探针杂交技术Sur等(1996)以PRRSV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 扩增,ORF7片段,利用地高辛标记方法制备PRRSV特异性cDNA探针,建立了检测PRRSVRNA的原位杂交技术。
5. 2反转录—集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这是诊断该病的最为可靠和确实的一种方法。
也是近年来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一种分子生物诊断技术。
现已研究出常规RT—PCR,套式PCR,RT—PCR微量比色法和RT—PCR—RFLP等多种方法。
6 防制措施本病的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已在一些国家推广应用,重组亚单位苗也正在研制中。
我国目前对此病无特效疗法,目前疫苗也尚未普遍推广,在发病猪场可参照南京农业大学蔡宝祥教授提出的方案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1)口岸动物检疫部门应对进口种猪进行严格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