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机械性静脉炎
预防
✓ 正确评估置管部位 ✓ 合理选择置管的时机,化疗前2d ✓ 正确摆放置管体位 ✓ 熟练掌握穿刺技巧 ✓ B超引导下置管,根据声像图动态了解导管尖端 ✓ 的位置,使置管更为顺利 ✓ 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
血栓形成
病理学家Virchow的血栓形成的三个病理因素
✓
血管壁受损或炎症
✓
血流速度减慢
多处,皮肤穿刺点于血管 穿刺点过近
1.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解决导管自由进出 3.选择肘关节上两横指位
置进针,导管在皮下走 一小段再进血管最佳
单纯穿刺侧肢体肿胀
原因:
单纯的静脉回流障碍
处理:
1.抬高患肢 2.患肢热敷 3.手掌活动
导管脱出移位
原因:
预防处理:
1.良好固定导管:胶布、免缝胶带
1.固定不当 2.活动过度
急性无菌性炎症
机械性静脉炎
原因
1、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大小不当 2、导管置入困难 3、导管未达到预期的位置 3、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
处理
1、热敷或超短波治疗,2-4次/日 2、休息,抬高患肢,鼓励患者适度活动肢体 3、避免激烈运动 4、若三天后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 5、硫酸镁、金黄散外敷、喜辽妥软膏外涂
非血凝导管堵塞的预防
1.易溶于酸性药物的沉积 0.1%HCL
2.易溶于碱性药物的沉积 NaHCO3(碳酸氢钠)
3.脂类的堵塞 70%ETOH(酒精) 0.1%NaOH(氢氧化钠)
封管手法
脉冲式冲管 正压封管
(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 造成小旋涡,加强冲管效果)
过敏性皮炎
原因
✓性别:女性多于男性 ✓过敏体质 ✓季节因素:夏季汗液分泌刺激皮肤 ✓消毒剂:个别 ✓透明敷贴:个别
导管堵塞
非血凝堵塞
导管失去功能中超过40%由此引发
血凝堵塞
末端开口式导管堵塞中最常见的原因
导管堵塞
✓ 症状:给药时感觉有阻力,输注困难,无法冲管,无法抽到回血,输液 速度减慢或停止
✓ 原因 ✓ 封管方法不正确所致 ✓ 不合理的输液速度和顺序
导管堵塞
✓ 预防 ✓ 高渗液体与等渗液体交替输入,先输乳剂,后输非乳剂,在输血、血浆
原因:
1.置管上臂未与身体 保持90度
2.静脉畸形 3.动作粗暴 4.肺部病变
预防:
1.根据血管的粗 性选择合适的导管
2.提高穿刺技术 3.提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因
血管条件差可能穿刺失 败的几率
导管末端进入右心房或心室导致心律失常
原因:
导管插入过长
预防:
1.正确测量导管长度 2.及时询问病人,认真听取
2.穿刺时尽量避免肘窝,选择贵要静脉 3.更换敷料时,切忌将导管带出体外,消毒液
晾干再贴敷贴
3.胸腔压力改变 4.体外导管须完全覆盖透明敷料下
5.U型固定导管末端
6.每天监测体外导管长度
7.健康宣教:嘱患者脱穿衣服动作轻柔,睡觉 时避免抓挠,肘部关节避免剧烈运动,少做 屈肘动作,保持敷贴干燥
静脉炎的分级标准(INS)
0级:无临床症状(体征); 1级:输液部位红,伴或不伴有疼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生成,可触
及条索状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生成,可触
及条索状静脉,长度大于2.5cm,有脓液流出
导管感染
原因
1、与无菌技术有关 2、与不及时换药有关 3、与病员的身体状况有关 4、 留置时间的长短有关
处理
1、口服抗生素 2、加强换药 3、做细菌培养,必要时拔管
导管感染
近来一些学者提出“接头学说”理论。 50%以上导管感染发生前或同时导管接头培养阳 性,附加连接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增加,附 加装置增加,污染的发生率也增加。 常规送导管前端行细菌培养
外周静脉通路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才被迫选择 PICC
建议
与医师沟通,充分了解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时间 根据患者输液时间的长短合理选择静脉输液通路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早期运用PICC,可有效保护外周血管,更好地提
升护理品质
提倡主动静脉输液护理理念
临床案例分享
案例 1 :2例PICC导管感染
PICC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掌握
✓ 常见并发症的识别 ✓ 预防 ✓ 处理
前言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的技术自1929年由德国医生Forssman应 用于病人后,已有近80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 在我国开始使用。近年来,很多医院已陆续应用于经外周静脉 输液困难的病人,其技术特点是用高生物相容性的导管由肘 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
溶栓治疗使用负压注射技术 尿激酶的浓度为1万-2万U/ml,注入1ml,保留30
分钟,回抽后,若一次不能再通,重复操作直至 回抽到回血,回抽2-3ml血液弃掉,再用生理盐 水冲管。
负压方式使完全堵塞的导管再通(一)
脲激酶 20ml空注射器
负压方式使完全堵塞的导管再通(二)
保留30分钟
负压方式使完全堵塞的导管再通(三)
病人年龄分别为84岁,80岁,于置管后的40天及10天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全 身寒战、皮肤粘膜紫绀、呼吸急促,随后体温升高等症状,经过对症及抗 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停止使用PICC管道,改用其它静脉输液方式后无 类似症状发生,考虑此症状与PICC管道感染有关,分别拔管后做导管前 端细菌培养,结果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氏菌。 分析原因 ✓与高龄及病人自身的状况有关: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 ✓与侵入性操作有关:操作不严,易将细菌在操作过程中带入血液循环 ✓与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有关:肝素帽和正压接头连接输液器时消毒不严 ✓与输入药液配制过程中污染有关:将受污染的药液经PICC导管输入, 细菌就会停留于导管内生长繁殖,引起相关性感染
PI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 无严重并发症等诸多优点,现已被临床广泛使用。
国内概况
开展10余年 主要在国内大、中城市,发展不平衡,未完全形成规模 但越来越被重视。 目前国内大量运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通路
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近来也用于危重患者、烧伤 患者、颅脑损伤患者。 有一些相应的书籍出版、相关的论文发表。 并发症出现的频次也有所增加。
静脉炎的分型(INS)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
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基层 闭锁型:经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
机械性静脉炎
✓ 发生率高达15.15% ✓ 常发生PICC置管后1w内,以穿刺后48-72h(3-5d)多见 ✓ 好发于穿刺点上方8-10cm ✓ 是由于各种机械性刺激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的炎症反应,属于
PICC置管的适应症
须长期静脉输液 化疗 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 缺乏外周静脉通路 家庭病床的病人 早产儿
PICC置管的禁忌症
有上腔静脉梗阻 携带感染源,在未查出原因之前 乳腺癌术后患侧臂静脉(淋巴结清扫) 已接受放射性治疗 有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 对导管材料过敏
误区
过敏性皮炎
预防 ✓评估患者有无过敏体质,合理使用透明敷贴和消毒剂 ✓夏季保持皮肤干燥 ✓指导患者饮食调理,勿进食刺激辛辣
处理 ✓ 对透明敷贴过敏者,使用纱布固定导管。 ✓ 过敏处皮肤可用地塞米松针剂5mg湿敷,每天2次, ✓ 或用地塞米松软膏外涂,防止用手抓伤而局部感染。
穿刺处渗血
原因:
处理:
1.凝血机制异常的病人 2.导管自由进出穿刺点频繁 3.穿刺位置不好:在活动最
20ml生理盐水备用
对PICC堵塞物的分析
✓非血栓性堵塞
✓长期输入静脉高营养、化疗药物等高渗性、高PH值、高刺激性药物, 可损坏硅胶导管,部分药物沉淀在导管内壁上出现结石样堵塞; ✓甘露醇易结晶,形成晶化栓塞; ✓导管扭曲、打折、冲管、封管手法不对都可引起导管堵塞。
--广州暨大罗洪等《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物的实验室观察》
✓
血液高凝状态
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
1、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大小不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导 管 外周形成血栓)
2、穿刺时损伤血管的内膜(血管内膜形成) 3、封管的方法不规范,导致血栓形成 4、PICC导管较长又长期漂浮在血管中,会使血液形成涡流而产生 微血栓
处理
1、暂停输液,热敷 2、尿激酶溶栓 3、成人导管4F、儿童3F ,定时测量臂围(若大于2cm ) 3、拔管
病变静脉区呈红肿索条状,明显疼痛和压痛, 局部皮温升高。急性炎症消散后, 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
一般无全身症状。
导管感染
✓ PICC置管术后继发感染和败血症是最严重的并 发症,发生率3%-10%。静脉导管的感染占医院感 染的13%。 ✓CDC导管感染的定义: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 流脓。面积在2cm2内。 ✓出现局部感染症状或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血象升 高,应高度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应先做局部培养, 再拔管。
--山西薛巧香,郝立新《2例PICC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PICC并不是一项 简单的护理技术操 作,它代表的是从 置管到完成治疗的 整个过程,有较高 的技术含量,理应 受到护理人员的高 度重视!
PICC常见并发症
•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 •穿刺后并发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
1.穿刺失败 2.送管不到位 3.送管易位 4.导管末端进入右心房或心室导
病人主诉 3.操作结束后立即拍X光片 4.可根据病人主诉,及时调
整导管长度
误穿动脉或神经损伤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