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法释义——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和申请第二十二条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释义】本条是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的实质要件的规定。
一、按照本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即通常所说的专利“三性”要件。
这是各国专利法普遍采用的准则,也是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所确认的准则。
二、本条第二款对“新颖性”的含义作了规定,即: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包括三层意思:1.判断是否具有新颖性的时间界限,以提出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为基准。
这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专利法规定的标准。
按照本法有关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日。
如果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
享有优先权的,则指优先权日。
申请专利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只要是在申请日之前现有技术中没有的,或者未被公众所知,就是新技术,即具有新颖性。
现有技术,是指在申请日以前公众能够得知的技术内容。
处于保密状态的技术内容由于公众不能得知,因此不属于现有技术。
2.判断是否具有新颖性,以申请专利的发明或实用新型是否已经公开,成为已知技术为准。
凡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则符合新颖性条件。
这里讲的“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是指技术领域和目的相同,技术解决手段实质上相同,预期效果相同。
本条讲的“公开”包括:(1)出版物公开。
是指在正式出版物上已经记载了同样发明创造的情况。
出版物公开的地域范围是全世界,既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
在申请日以前,只要世界上任何一个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同样的发明创造的内容,该发明创造即不具有新颖性。
出版物包括各种专利文献、杂志、书籍、学术论文、教科书、技术手册等等,还包括采用电、光、照相等方法制成的各种缩微胶片、影片、照相底片、磁带、唱片、光盘等。
出版物不受地理位置、语言或者获得方式的限制,也不受年代的限制。
对于一些标有“内部刊物”等字样的出版物,如果是在特定范围内要求保密的,则不属于公开出版物。
(2)使用公开,是指由于该项技术的应用而向公众公开了该项技术的内容,如新产品的制造、销售、使用和公开展示、表演等。
使用公开的范围仅限于国内。
(3)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
这主要是指能够为公众所知的其他公开方式。
包括口头公开,如报告、讨论会发言、广播或者电视的播放等能够使公众得知技术内容的方式。
这种公开方式的范围也只限于我国国内。
经典文3.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是否已由他人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专利文件中,即习惯上所称的“抵触申请”。
由于一项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因此,如果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以相同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之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即出现抵触申请时,为避免对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重复授权,则视先申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为后申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后一申请则不具备新颖性。
三、本条第三款对“创造性”的含义作了规定,即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这里讲的“已有的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在国内公开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即现有技术。
1.判断一项申请专利的发明是否符合创造性的标准,是该项发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这里讲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是指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本质区别,对于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他不能直接从现有技术中得出构成该发明全部必要的技术特征,也不能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试验而得到。
如果通过以上方式就能得到该发明,则该发明就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这里讲的“显著的进步”,是指从发明的技术效果上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长足的进步。
包括:(1)发明解决了人们一直渴望解决,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的技术难题;(2)发明克服了技术偏见;(3)发明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技术效果;(4)发明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2.判断一项申请专利的实用新型是否符合创造性的标准,相对于发明专利来讲,要求要低一些,只要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即可,不要求“突出”和“显著”。
四、本条第四款对“实用性”的含义作了规定,即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包括以下几层意思:1.能够制造。
作为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当是可以实现的,即如果该发明的目的是制造一种产品,那么这一产品就必须能够按照发明的技术方案制造出来。
2.能够使用。
作为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必须能够实施。
如果发明是一种工艺方法,则这种工艺方法应当可以在工业生产中使用。
3.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其所产生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效果应当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明显无益、脱离社会需要、严重污染环境、严重浪费能源或者资源、损害人身健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具备实用性。
4.必须具有再现性。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为一种技术方案应当可以重复实现。
即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公开的技术内容,能够重复实施专利申请中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如果是一种产品,应当可以重复制造出来,如果是一种方法,则应当可以反复使用。
第二十三条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释义】本条是关于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具备的条件的规定。
一、外观设计应当具有新颖性。
即与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并且不相近似。
其出版公开的范围为国内和国外,公开使用的范围为国内。
下载可编辑复制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这里讲的“公开使用”,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相同的实物公开销售或者使用。
因而,在新颖性方面,与发明和实用新型的标准是一样的。
二、外观设计应当具有创造性。
即与现有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
这里讲的“不相同”,是指产品不相同和设计不相同。
产品不相同,是指产品的用途和功能不完全相同。
设计不相同,是指形状、图案、色彩三个要素不相同。
应当指出的是,相同的设计,用在不同的产品时,不应认为是相同的外观设计。
三、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在这里“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是指外观设计人在申请专利以前,他人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
这种在先权主要是指:商标权、著作权(主要是指美术作品)、肖像权等等。
由于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所以,外观设计容易与商标权、著作权等权利相冲突,因而,法律规定不得与这些权利相冲突。
即如果有他人在先已经取得了上述合法权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人便不得以这些商标、美术作品等作为产品的外观设计取得专利权。
这一规定是本次修改专利法新增加的内容,目的是避免权利的冲突,造成纠纷,损害已在先取得合法权利的人的利益。
第二十四条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丧失新颖性:(一)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二)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三)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释义】本条是关于发明创造的公开不丧失新颖性的例外情形的规定。
一、按照本法第二十二条关于发明和实用新型新颖性的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如在申请日前已经公开,便失去新颖性,不能获得专利权,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
但这一基本原则并非绝对,也有例外。
许多国家专利法都规定,在申请日前的一定期限内,发明创造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公开,可以不丧失新颖性,即所谓不丧失新颖性的公开。
本条即是我国专利法对不丧失新颖性的公开的规定。
二、不丧失新颖性的公开的时间界限,本条规定为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内。
这一期限又被称作宽限期,即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内,发生本法规定的情形,该申请不丧失新颖性。
如果超过这个期限再提出专利申请,就不再具有新颖性,不应授予其专利权。
三、不丧失新颖性的情形,本条规定为三种:1.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必须是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
中国政府主办的国际展览会,包括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门主办或者国务院批准由其他机关或者地方政府举办的国际展览会。
中国政府承认的国际展览会,即虽不是由中国政府举办,但经中国政府认可的在国内外举办的展览会。
二是必须是国际展览会,即展出的展品除了有举办国的产品以外,还应当有来自外国的展品。
在不是中国政府主办,也没有被中国政府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的发明创造,就不再具有新颖性。
2.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
这里讲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是有一定限制的,必须是“规定的”,有一定的规模和规格。
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是指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全国性学术团体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
不包括省以下或者受国务院各经典文部委或者全国性学会委托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
在符合以上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第一次发表的发明创造,不丧失新颖性。
3.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即他人违反申请人本意的公开。
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泄露其发明创造的内容的方式可以包括:他人未遵守明示的或者默示的保密义务而将申请人的发明创造的内容公开;他人用威胁、欺诈、偷盗、间谍活动等不正当手段从发明人或者经他告诉而得知发明创造内容的任何其他人那里得知发明创造的内容而后公开。
这两种情况的公开都是违反申请人本意的,是非法的公开。
第二十五条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一)科学发现;(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四)动物和植物品种;(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对前款第(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专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