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明祥-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张明祥-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10. 合理利用示范规划
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可根据其自然地理条件,符合国 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利用湿地资源开展合理利用湿 地示范工程,为游人提供观光、体验的休闲活动,同时 也是履行《湿地公约》的需要。包括生态养殖、湿地药 用植物种植、湿地污水净化处理、生态农业等示范工程 。
11. 基础设施与配套工程
8. 科普宣教规划
应采取积极措施,发挥其科普宣教功能,科普宣教规划应 该明确: ——方式:采取宣传牌、科普宣传画册、科普读物、科普长 廊、宣传车、展览宣传、媒介宣传、科普宣教的解说系统 ,及野外宣教基地、湿地展示基地、湿地科普小径、湿地 科普广场等。 ——设施设备:不同宣传方式规划应采取相应的宣教设施建 设方案。包括宣教基础设施;宣传牌的数量、规格、材质 和放置位置;宣传材料印刷规格、纸重、数量;宣教、展 示和科普设施(馆、廊、广场)、室外基地的规模、位置 等;各种宣教设备数量与规格。
与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 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 活动的社会功能。
与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基本功能的保护 和展示,突出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的湿地,可以申请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一)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 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 (二)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 (三)占地500亩以上能够作为公园的; (四)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的。
可借景观资源评价:包括不在公园之内,但具有观赏条件, 对公园内游人具有吸引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的评价。
4.功能区划
根据湿地公园的地形地貌、景观、生物资源、水文,及公 园定位和建设目标,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分为湿地保育区、 科普宣教区、可持续利用示范区、休闲娱乐区、管理服务 区等。各国家湿地公园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合并或消减 功能区,或进行二级功能区划分,以便突出各自的主题和 特性。 ——湿地保育区: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生 态功能显著,珍稀濒危物种和保护物种及其原生地、栖息 地和繁殖地集中分布,需要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维护湿 地生态系统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区域。 ——科普宣教区:利用湿地资源和景观,通过采取人为措 施,开展湿地的保护、展示、环境监测、实验和对照科学 研究的区域,一般用来作为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的场所。
7. 科研监测规划
适度开展湿地调查、监测,以及试验性的基础性科学研究 ,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湿地资源调查:查清湿地面积、类型、分布,水文水质, 动植物资源及其种群、主要生态功能、湿地利用、受威胁 状况、保护现状等。 ——湿地环境监测:包括湿地资源监测、生物多样性、生态环 境监测。
——湿地专项研究: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保护 管理的需要,开展湿地相关方面的研究。
6. 湿地恢复规划
对公园内已经受损的湿地采取恢复措施,恢复湿地的面积、 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等,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湿地水文恢复:包括湿地水源供给恢复和水质的恢复两 部分。 ——湿地植被恢复:采取自然恢复、人工辅助恢复和人工恢 复措施,按照自然规律改善栖息地条件,扩大物种资源, 恢复种群数量,维护种群的稳定。 ——水鸟栖息地恢复:根据水鸟生态学习性和湿地受损状况 ,采取自然封育或人工辅助措施,恢复水鸟栖息地的水资 源和植被,满足水鸟栖息、繁殖需求。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采取退耕(养)还湿、围堰蓄水、 清淤、水生或湿生植物种植、有害植物清除、水位调节等 措施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4.功能区划
——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 上,利用湿地资源、景观和湿地多种生态功能开展为人类 谋福祉的合理利用示范工程的区域。 ——休闲娱乐区:依据湿地公园的自然地理条件,及自然 资源、景观等开展的亲水活动、观光、探险、农(渔、牧 )家乐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区域。 ——管理服务区:维持湿地公园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管理 服务机构、服务接待设施、医疗等设施设建集中的区域。 一般管理服务区宜划建在湿地公园外。
1. 建设原则
总原则: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 合理利用 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自然性原则
突出科普宣教特色原则
地域特色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2.建设条件及分析
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水质、气候、土壤、植被等
资源情况:包括生物、湿地(含人工湿地)、水体等资源;
5.湿地保护规划
在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尽量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 或外界对园内湿地的不利影响,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针对每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的实际需求,应采取积极的 保护措施,主要有: ——湿地水源保护:确保湿地的水源供给,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 施,包括水源地保护、生态补水、过度引水限制等。 ——水污染控制:保护湿地免受污染,采取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生活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排放控制及水上交通污染控制等措 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物种保护和种质基因资源保护。物种 以栖息地和种群保护为重点,可以采取封育、禁采禁猎等措施 ;种质基因保护主要采取就地、迁地和他地保存措施,建设保 存设施或保存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内原则上禁止引入外来物种 。
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
张明祥 国家林业局湿地监测中心 2009年5月24日
湿地公园的概念 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要求
北京翠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香港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2005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2005年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 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的概念
国家湿地公园是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 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 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 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 定湿地区域。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 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 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9.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的开展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功能之一,其 开展必须在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 资源、湿地景观以及与湿地文化,为公众提供愉悦的休闲 娱乐活动项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旅游规划应包括客源市场分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线路设计、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环境 容量分析等。
基础设施:包括湿地公园内的及周边社区的保护、管理、科 研监测、生态旅游等基础设施与设备状况,以及附属设施等
经营管理:包括湿地公园管理体制、机构、人员编制,经营 与自养能力,以及保护、科研、宣教、监测状况等;
社会经济:包括社区内的人口、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经济 收入,以及交通、通讯、电力、生活能源等配套基础设施状 况。
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道路建设等;
配套工程:包括通信、供电、给排水、安全、卫生、 消防、供热、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等。
12. 经营管理规划
经营管理规划:包括管理机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经营规划等。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条件
(一)湿地公园选址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 地景观,湿地生态特征显著; 2.以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 科学、教育、其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 3.能够在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适宜的规划面积应能保持湿地生态完整性和周围风貌。
3.旅游资源评价
自然景观资源评价
——地质景观:包括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与构造、地质地貌 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岛礁及其他地质景观评价。
——水域景观:包括浅海水域、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 、泉、河口、海湾、冰雪及其他水域景观的评价。 ——生物景观:包括动物景观、植物景观、动植物栖息地及其 他生物景观的评价。 ——天象景观:包括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的评价。 人文景观资源评价:包括历史古迹和遗址、社会风情、旅游 产品及其他反映湿地文明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人文景观的评 价。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条件
(二)湿地公园建立应当满足以下管理条件:
1.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湿地公园经营机构具有土地使用 经营权(包括承包、委托经营管理协议);
2.湿地生态用水权益基本保障;
3.建设投资主体确定,运行维护投入制度健全;
4.湿地公园经营机构明确; 5.具备开展湿地保护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