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特级教师蒋念祖教学风格述评

语文特级教师蒋念祖教学风格述评

语文特级教师蒋念祖教学风格述评语文特级教师蒋念祖教学风格述评江苏省扬州中学的蒋念祖老师199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

1980年,蒋老师已届而立之年,才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但他凭借宏富的学识、敏锐的灵感矢志语文教学研究,而且至今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实践中,蒋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注重思维教育和审美教育,以兴趣情境为引导,设计问题互动探索,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实现语文教育的理论创新。

一、走向综合蒋老师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无庸置疑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是,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人学习、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人掌握文化的过程,就是人成为社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语言化”、“社会化”、“人化”是三位一体的。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及其整体素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离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孤立地谈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合乎语言学习的规律、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因此,语文、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综合性。

蒋老师还在广阔的国际背景下认识语文教育。

他系统地考察了世界各主要国家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的情况,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

他指出,纵观国外的母语教学,可以看到:语言教学愈来愈趋向于“综合”。

阅读教学改革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1、提前阅读的倾向。

2、阅读教学重视实际运用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那种单纯为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阅读教学,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4、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极为活跃。

5、重课外阅读指导,摆正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

这些趋势都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主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在写作训练中重视观察、思维等能力培养,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重视写作与生活的“联结”、与各科教学的“联结”,是一个重要趋势。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他特别强调:新世纪需要综合性人材,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

因此,他提出了“综合性的语文教育课程”概念,并科学地阐明了它的内涵。

所谓“综合性的语文教育课程”,首先是指目标的综合:就是要把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其次是指方法的综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不可能也不应该将“听、说、读、写”割裂开来,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语言能力培养与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割裂开来,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语言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乃至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总之,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语文教育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割裂开来。

语文教育的综合性,第一个层面应当体现在把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素养、整体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第二个层面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上,把科学素养、认知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审美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语文教育应当从多角度、多侧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知识传授、文化薰陶、思维训练、审美培养,全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全都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蒋老师还引用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对语文教育的综合性进行了论证。

他写道:姚夏倩、皮连生先生的研究指出:语文学习的结果(即语文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技能、认知策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语文学科的研究和改革,应当抓三个方面:目标的制定和陈述,达到目标的过程,目标的检测和评价。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教育应该把知识、技能、认知策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目标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语文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深层原因之一,惟其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认语文、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结合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蒋老师还指出:语文教学大讨论中的“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是以思想史、教育史上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之争为背景的。

科学主义要求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人文主义则强调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希望通过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与其他问题。

科学、人文主义则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李德顺在《价值论》一书中指出:人类的活动有两大原则:一是真理原则,一是价值原则。

前者是说“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后者是说要“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两大思潮之间的关系,究其实是真理与价值、客观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孤立地看待真理或价值,都是片面的。

它们各自作为矛盾的一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

”真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相互融合的哲学基础。

主张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在以人类文化“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出现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相互融合的趋势。

黄济先生指出:“如何吸取二者之长,克服二者之短,把二者沟通起来使之协调发展,始终是哲学与教育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钟启泉先生在其《现代课程论》中,详细论述了以科学为特征的学问中心课程与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人本主义课程的长短,而他所建立的课程编制理论,恰恰体现了科学、人文精神的融合。

建立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必须既重视“以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又重视“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既重视“教育内容的科学的系统的构成”,又重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内在条件(发展阶段、个体经验、生活现实、学习动机、意志、信念、价值观等)的认识与洞察”;既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技能、能力、智力的培养,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健康个性、人格的培养;既重视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研究,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趋势,同时与动机、兴趣、热情、自信心、坚毅性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科学、人文精神的融合,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利条件。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包括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同样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培养具有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材、创新型人材是新世纪的要求;建立培养这种人材的课程体系,是新世纪的呼唤。

“综合”的核心是科学、人文精神的综合。

新世纪呼唤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相互融合的新型人材,新世纪呼唤科学、人文精神相互结合的基础教育、语文教育。

科学人文主义的语文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语言能力及其学力与人格、知识、技能、能力与兴趣、动机、态度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才。

与艺术一样,语言产生于实用。

在实用中产生了美的语言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欣赏和需要。

文学和文学意识的产生,使得语言的实用和审美分离,但是历史的发展必将使二者趋于统一。

语言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也要让学生掌握“文学”的语言;既要让学生学会“经世致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学会“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

为此,就必须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理论的学习,又注重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学习;就必须既注重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审美趣味、超越精神、健康人格的培养;就必须既注重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又必须注重语感、审美趣味、文化品味的养成的模糊性、艺术性;就必须把语文教学活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各种似乎对立的精神、文化的对话、交流中生发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

这样的语文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才真正具有了人文精神。

在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使得语文教育与科学、艺术的广泛联系成为必然趋势,将使得科学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呼之欲出!二、拓宽课程以语文教育的综合性理论为基础,蒋老师以广阔的国际视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验,这些实验密切结合了课程改革的实际,大大拓展了语文课程内容,在很多方面走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前列。

1985年以来,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教学、审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参与组织实施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育”与国家教委“九五”规划课题“全方位系统开展审美教育”。

围绕这两个课题,撰写了大量论文、论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蒋老师还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面向21世纪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制订,是核心组成员,与易晓明博士共同撰写《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并任子课题“中学戏剧教育课程标准”负责人和相关教材主编。

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设有“视听教学”一项的经验,蒋老师把视听教学与影视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通过每年一度的艺术节、电影艺术周,组织学生观赏影片,通过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影视欣赏的能力和情趣,借助于“新苗文学社”和《新苗》月刊,组织学生开展影视欣赏、评论,在平时教学中,也充分利用影视手段和多媒体设备,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益,为语文教育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带来了无限美妙的风光。

一系列课程改革实验及其成果证明,阅读、写作不仅是语言问题,其核心是人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审美结构和意向结构)对文化信息进行加工、产生同化顺应反应的过程。

心理结构与文化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语文能力与这二者之间,同样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因此,语文课程不能总守着一本教科书,也不能总是就课文学课文,僵硬、单调、平板、空泛、缺乏灵气与活力的课程,过分拘谨,小心翼翼,就事论事,漫不经心的教学,实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不可能培养出心智健全、情感丰富、人格完美的人才。

语文课程必须拓宽,这里的“拓宽”主要是指知识的延伸、能力的迁移、情感的扩展和思维的发散等,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只为完成教材内容教学的任务而从事教学,而必须想方设法地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强化和优化。

“在完成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同时,要适当补充课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重视积累,而这仅靠学习教材中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根据不同选文的实际,作纵向或者横向的拓宽”。

如学习巴金的散文《灯》,就可以联系到他的《雾》《雨》《电》以及“激流三部曲”,还可以联系到其“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等。

惟有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他们的探求兴趣和热情,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能力的迁移和提升。

三、训练思维蒋老师特别强调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在进行有关课题研究中,他撰写了《给学生以解剖刀》、《思维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思维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高中论说文写作与思维训练》等一系列思维教学研究论文、论著,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语言思维训练的理论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