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解析一、简答题1.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答:(1)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含义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是指以各国不同生产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论可以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定理,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俩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而不同的资源禀赋产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①贸易产生原因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是劳动生产率差异;H-O理论认为是要素禀赋差异。
②使用要素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是单要素生产模型;H-O理论是双要素生产模型。
③交换规律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内交换规律不能适用于国际交换;而H-O理论认为国内交换规律可适用于国际交换。
④研究对象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H-O理论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劳动生产率,还包括其他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
⑤比较优势理论是从生产要素的质量上分析和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H-O理论则是从生产要素的数量上分析和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⑥一般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外生的技术差异而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H-O 理论是基于外生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而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不同。
(3)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联系①在比较优势理论里,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国际优势差异被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但有关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怎样产生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一种假说,是外生的比较优势理论。
相反,要素禀赋理论则从相对要素充裕度与相对要素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了贸易前贸易国之间相对产品价格差异的来源,从而将相对生产成本内生化,因此,要素禀赋理论是内生的比较优势理论。
②比较优势理论预见各国通过完全专业化,即将所有资源投入一种产品的生产,可实现贸易收益的最大化,因此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利益共享的乐观的贸易前景,但是并没有确切地说明贸易双方在自由贸易中获得多少实际收益,以及一个国家内部的各阶层如何分享自由贸易的实际利益的。
比较优势理论在生产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推出了贸易双方实现完全专业化的结论,但它并没有涉及在生产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完全的专业化是否可取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在要素禀赋理论里寻找答案。
③要素禀赋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发展,一种完善。
两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有密切关系。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单个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国别比较基础之上的。
而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从而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使得比较优势理论更加完善和更加有说服力。
2.简述新贸易理论“新”的主要表现。
答:(1)新贸易理论的含义新贸易理论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理论,其产生同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加大有直接的关系。
新贸易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认为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
新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新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和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
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存在垄断势力、产品差异化和规模报酬递增。
(2)新贸易理论“新”的主要表现①贸易政策不同新贸易理论认为现实中市场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即政府为支持发展某出口导向型产业,应采取一些有限的、有选择性的干预措施。
②研究对象不同正统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产品同质化和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
而新贸易理论则放弃了这些假设,讨论垄断势力、产品差异化、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
其中,产品同质化与产品差异化这一对不同的假设说明基于产品同质化假设的理论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包括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基于产品差异化假设的理论更适宜解释制成品贸易。
③贸易的福利效应不同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优势,还来自于规模经济性、增加了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程度、增加了产品的差异性等。
同时,新贸易理论指出,尽管存在着潜在贸易得益,但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使一国经济有可能不仅无法利用潜在的贸易得益而且实际上遭受损失。
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而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弥补这种收缩带来的损失时,贸易使本国受损,这说明,参加贸易并不是总能得到利益。
3.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前提条件。
答:购买力平价理论由瑞典学者卡塞尔于1922年提出。
其前提条件和主要内容如下:(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①不考虑国际贸易中的交易费用。
购买力平价说忽略套利行为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完全等问题。
②两国间的贸易条件相同。
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常常使用关税和配额等形式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出口国也常常使用出口退税等形式补贴出口商,目的是增强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③没有外汇管制。
购买力平价理论前提之一是浮动汇率制,国家外汇管制也直接扭曲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逻辑基础。
④参比国要有统一的价格形式。
如果说两国的价格形式并不统一,一国实行价格补贴,这样就必然导致价格歪曲,从而导致比较的结果失去意义。
⑤所有商品都是可贸易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中,所有市场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单一,是通过套利行为实现的。
⑥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可以完全替代的。
⑦生产与消费结构大体相同。
⑧相同劳动生产率。
(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购买力平价从人们持有外币的原因入手,认为持有外币是因为外币在国外市场上具有购买商品、劳务的能力,同理,外国人持有本国货币,是因为在本国市场上可以购买商品和劳务,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商品、劳务的能力便决定了货币的价格,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应该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
购买力平价的表达方式有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种:①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
这是因为任何国家的货币都是按照其各自能代表的价值来进行交换的,而货币的价值是由这种货币的购买力(即单位货币所能购得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决定的。
所以,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代表其价值量之比,构成两国货币交换的基础。
而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该国物价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的。
货币购买力水平是某一时期物价水平的权数,因此,绝对购买力平价可用两国物价水平来表示。
②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这时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段时间里汇率变动的原因。
③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因为物价指数就是两个时点物价绝对水平之比,反过来,如果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
同绝对购买力平价相比,学术界对相对购买力平价更感兴趣。
因为,相对购买力平价可用来预测实际汇率。
在预测期内,如两国经济结构不变,两国货币间汇率的变化便反映着两国物价指数的变化。
4.简述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类别和特点。
答:企业通常运用六种不同的模式进入海外市场:出口、交钥匙工程、技术授权、特许经营、与东道国企业成立合资企业以及在东道国成立全资子公司。
这六种进入方式的特点如下:(1)出口许多制造企业在刚开始进行全球扩张时采取了出口的形式,而在以后才转向其他的模式以服务于外国市场。
通过在一个中心区域制造产品,然后把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市场,企业可以从它的全球销量中实现巨大的规模经济。
出口的优点包括:①它避免了在东道国进行制造经营活动通常所需的巨大成本;②出口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经验曲线以及区位经济。
出口的缺点包括:①如果国外有更低成本的地方可以生产产品,那么从企业的母国出口就显然很不合算;②高运输费用和关税壁垒可使出口不经济;③当企业把它在有业务的国家里的营销权和服务委托给另一家公司时,这家公司往往同时经销竞争对手企业的产品,因此不可能有完全的忠诚。
(2)交钥匙工程交钥匙工程是指承包商同意把工程所有的细节都移交给外国客户,其中包括对经营人员的培训。
一旦合同期满,外国客户就得到了已经可以全面经营的工厂“钥匙”,故称为“交钥匙”。
这是向其他国家出口连续性技术的手段。
交钥匙工程的优点包括:①交钥匙工程是从专有技术中获得巨大经济回报的一种手段;②这个战略在对外直接投资受东道国政府的管制时尤为有用;③交钥匙工程通常也要比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