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2013年中考历史模拟过关题(一)完成后对照课本用红笔批改分数家长签字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17题,每小题1分;第11—17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如果要再现半坡人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该出现的情节是()A.在田地里种粟 B.使用陶器装水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吃大米饭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
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
其中空格部分应填()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少战乱,社会安定 D.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4.与右图人物有关的历史活动是()A.统一六国B.统一蒙古C.建立元朝D.组织雅克萨之战5.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小明正在阅读一部名作,这部作品广泛触及了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和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据此可判断他在阅读()A.《红楼梦》 B.《清明上河图》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6.百年中国看上海。
围绕这一主题,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正确的是()A.上海是中国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B.上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在上海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D.改革开放后上海被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7.今年上海世博会是第40届世博会。
95年前的巴拿马世博会曾颁奖给中国近代的状元实业家。
这位状元实业家是()A B C D 8.诗歌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毛泽东诗词中诠释了右图定格的历史瞬间的是()A.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B.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C.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D.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南京9.“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
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他们忍受可怕的待遇”这里说的“黑色货物”是运往()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10.“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遍布世界各地,这一现象最能表明()A.它们生产的食品深受人们喜爱B.发达国家正对我们进行经济侵略C.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D.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注意:以下试题每小题2分11.在以下呈现的对外交往史实中,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天竺取经 C.郑和七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12.如果以“加强专制集权”为一学习主题,那么可以纳入此主题下的材料有()①锦衣卫、东厂和西厂②文字狱③设丞相④军机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对相关史实制作的示意图错误的有()①三国鼎立②北宋与辽、西夏并立③南宋与金对峙④两大军事集团示意图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14.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最典型范例是()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C.越南战争的胜利结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15.下面的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16.图片见证历史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四次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以下四幅图片再现了这四次变革与调整的情节,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17.1945年5月8日,美国有位外交官清醒的指出:“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
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后一个“战争”开始的标志是()A.萨拉热窝事件 B.德国突袭波兰 C.中东战争爆发 D.杜鲁门主义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本大项共三题,第18题13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共36分。
18.建国60周年庆典,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到国旗升起的地方,整个过程一共169步,寓意169年来中华民族不平凡的复兴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材料一材料二19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大量反思、思考中国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生存下去的时代。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材料三材料四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会议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或许称得上是最具勇气的一次变革,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1978年到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顾问委员会主席芮立(1)材料一中的图一是中华民族历经浩劫、屈辱的缩影和见证,这一屈辱发生于哪一战争期间?写出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分)(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近代史的两条基本线索。
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3分)(3)材料三再现的史实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最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一任务的完成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3分)(4)简述材料四中“会议”的内容。
(2分)(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解答,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
(3分)19.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多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分)材料一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历史称之为“启蒙运动”。
材料二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材料三一位学者在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写道:“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都超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时时刻刻地直接感受着它带来的恩惠。
(1)材料一中的启蒙运动为哪些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试举两例,2分)(2)从材料二你获取了什么信息?由此你能联想到哪一历史事件?简述这一事件在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分)(3)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给人们带来的两例恩惠。
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出社会发展的动力。
(3分)20.在中外历史演进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杰出历史人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完成结构图中所缺内容。
(其中①处填写本知识结构的主题)(4分)(2)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材料二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选自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①材料一中列宁为了做出“判断”进行了哪些实践?(2分)②材料二中罗斯福的试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③举出邓小平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活动一例。
改革开放以后,他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2分)(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怎样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关系?(2分)烟台十中初三2010年中考历史模拟过关题(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第18题13分,19题11分,20题12分,共36分)18.(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分)(2)列强的侵略或屈辱史;(1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或探索史。
(1分)材料一是对材料二的解释说明,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概括表述。
(1分)(3)抗日或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1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2分)(4)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任意2点2分)(5)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图强精神;中共的正确领导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支柱;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等。
(符合题意任意3点3分)19.(1)美国独立战争。
(1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分)(2)从1860──1879年,俄国机器制造业有了较快发展。
(言之有理即正确,1分)俄国1861年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改革。
(1分)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或走上近代化道路;或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1分)(3)汽车。
(1分)飞机。
(1分)结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明。
(1分)(4)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科学技术。
(3点3分)20.(1)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②玻利瓦尔。
③领导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④收复新疆。
(1点1分,共4分)(2)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分)②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2分)③与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或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等。
(1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分)(3)杰出历史人物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他们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杰出历史人物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