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 了解李白 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诗歌 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学习这首诗, 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 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 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讲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 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 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 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他的叙事诗《琵琶行 》和《长恨歌 》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 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1、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 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 之才,能济苍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 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 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 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 ,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 败。
他醉酒狂放,由此而遭受谗言,被玄宗 疏远,被赐金放还。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 11 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 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 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 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 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 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 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 59 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 岁时,听到 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 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爱憎太分明,不愿委曲求全,傲骨太硬,不愿 屈身权贵。
这样一种以理想取代现实的人生,必然充满着现实的悲剧性。
然而, 理想、天真、爱憎、傲骨,却正是一个青春的诗人所必备的条件,这是时代对李 白的厚爱。
而李白的人格正是在强烈的悲剧感中展开的。
他也悲郁莫名,停杯投 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正是其真实的写照。
但是,他没有鲍照那样的吞声 踯躅不敢言, 更没有采取还家自休息的退缩策略, 而是充满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 展望和自信,在《将进酒 》中,更是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宣言,表现出了不可阻遏的气势。
2、李白、青春、酒: 李白诗歌的核心题材,则是自然、怀古、饮酒、羁旅与月光,而在这三者之 中,饮酒则是凝聚李白诗歌的灵魂。
正是饮酒,使李白飘逸出浓郁的青春气息。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 《饮中八仙酒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李 白那里,诗、酒、青春更成为三位一体、相互促生的生命形式,青春的光彩由酒 来激发,由诗来张扬,诗因青春的魅力和醇郁的酒香而获得了恒久的活力,酒因 注满了青春和诗意而获得了生命的品格。
在李白那里, 这三者都把自己的文化意 蕴发挥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3、评价:贺知章惊呼他为子谪仙人也。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 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 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李白诗歌特点: ⑴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 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⑵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 一旦感情兴发, 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 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 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诗歌中的意象多为: 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
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 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⑶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 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 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板书设计〗 初唐:四杰 唐 盛唐:杜甫、李白 李白 生平 悲剧一生 乐观、自信青春、饮酒、诗歌 诗 中唐:白居易(评价) 晚唐:小李杜(诗歌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指导学生诵读,要求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教师范读全诗或者学生听读音 方法:教师范读。
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诵 读中注意: 1、口熟脑记;2、连缀关键词句; 3、理清思路; 4、分清语调语气; 5、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 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二、指导诵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 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 但感情是豪放的, 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 化的句子 ,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 嚱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 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 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 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 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 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 写蜀道的高峻、 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 当用咏叹调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 要读得慢些, 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 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 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 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 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 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 可以读得亲 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 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 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前四句不是纯 客观的描写, 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 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 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 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 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 当 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一夫两句应该顿挫有力,表 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 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
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 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 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 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 》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 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 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 又写了人生旅 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 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 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 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 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 4 句是全篇的总纲, 以后按蜀道的由来、 历史, 蜀道沿途各处高峻、 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 了一个神奇惊险、 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 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 澎湃之中, 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板书设计〗 蜀道的艰难──人生旅程的艰难(国事:忧虑、担心。
) 叠现吟唱 情感奔放、激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
〖教学步骤〗 一、体会本诗中主要的写作章 法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 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 主旨句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 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 内容层层深入 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