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一、名称由来1846年,英国人汤姆斯最早使用Folklo(Folk+Lore)。
1878年,世界首个民俗研究机构“民俗学会”在英国成立。
《汉书》:“变民风,化民俗”。
1922年,北大《歌谣》周刊创刊,首次使用“民俗学”学科专业名词。
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首个“民俗学会”。
二、民俗学概念研究整个民间生活和文化的科学;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包含以下三方面因素:世代传承、现实生活中仍具影响;已形成类型;具有比较相对稳定的形式。
三、民俗学研究的范围.1、经济民俗(以物质为中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生产、交易、消费习俗。
2、社会民俗(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族、亲族、乡里村镇传承关系和习俗惯制。
3、信仰民俗(以精神为中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迷信、俗信。
4、游艺民俗(民俗特殊载体):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习俗。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一、民俗学的双重性质1、独立性:研究对象的相对独立性、研究方法的差异性、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2、边缘性: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等学科均有密切关系。
二、民俗学的任务了解研究人民大众的传统文化、精神状态和心理愿望,振兴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文化。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与作用一、方法根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应用方法:1、调查方法:观察、访谈、开调查会、照相、录音、录像。
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俗事项相互比较,研究各民俗事项之间的联系,探讨民俗事项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
二、作用与功能1、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推动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2、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3、移风易俗,改造社会。
4、为制定、落实政策提供参考。
5、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一、民俗的传承性:指民俗事项在流传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
二、民俗的变异性:指民俗事项在流传过程中受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造成民俗变异的主要因素:传承方式、时代变异、社会变革。
民俗传承性与变异性是民俗在时间纵向传播中的一对连体儿,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异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项。
三、地方性:指民俗事项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
四、播布性:指民俗事项在空间分布上相邻地区过渡性和相似性。
民俗地方性与播布性是民俗在空间横向传播中的一对连体儿,相邻地区的民俗事项总是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
第二编物质(经济)民俗民俗事项按照其外在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经济、社会、精神、游艺民俗四大类。
经济民俗,或称物质民俗,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的、有形的生产、交通、交易、居住、饮食、服饰等方面的习俗。
第一章生产民俗由生产实践活动产生和形成的民俗,称为生产民俗。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生产实践活动明显区别为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四大类,相应形成四类生产习俗。
一、农业生产习俗1、生产程序与技术,如廿四节气歌,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民间用以安排农事活动指针。
2、具体生产环节上的仪式,如哈尼族栽秧号、土家族薅草锣鼓。
3、乞福驱灾等自然崇拜,如彝族火把节、哈尼族捉蚂蚱节、汉族祈雨等。
二、狩猎习俗1、信仰习俗,如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
2、分配习俗,基本遵守原始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3、不同动物的猎取习俗三、牧业生产习俗1、信仰习俗,如对各自畜牧神的崇拜。
2、生产习俗:逐水草而居、划区放牧、因畜制宜。
3、饮食、居住、服饰习俗第二章交易与交通民俗一、交易民俗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经历无媒介的自然交换和有媒介的买卖两个阶段。
1、市的民俗(无货币参与,目的在于获取物品)四种民俗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以特定物品为衡量尺度进行交易。
2、商的民俗(以货币为媒介,目的在于获利)三种民俗类型:居间商、行商、坐商3、市、商的民俗标志市的标志:市声(叫卖、代声等);商的标志:招牌(实物、模型、附属物、隐语、文字等)二、交通运输民俗交通运输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不应被看作消费习俗。
有三方面的传承形态:1、交通设施的传承:陆路:土、石阶、栈道、桥梁.水路:航标。
2、交通工具的传承:车:背篓→扁担→畜驮或拉器具。
船:自然漂浮物→竹、木排→牛或羊皮筏。
3、交通运输职业集团的传承:车、船、店、脚、牙第三章居住民俗一、居住民俗的形成1、风篱:最古老的人工住宅。
用树干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上面覆盖树枝、树皮或茅草,用以遮蔽风雨。
(澳洲塔斯马尼亚人、非洲布须曼人、美洲印第安人、亚洲安达曼人、苦聪人、摩梭人等)2、帐篷:游牧、狩猎民族共同的居住样式。
3、固定住所:定居生活的产物。
二、居住类型1、帐篷型:中国古代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喜好的一种居住形式。
易于拆卸,易于搬迁。
2、干栏型:多见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平地多为纯木结构(傣族竹楼),山区多为土木结构(布依族)。
人住上层,畜养下层,安全卫生;竹木为墙,通风良好。
3、上栋下宇型:南、北各民族通行的居住样式。
(柱、梁、檩、椽、茅草或瓦)干旱地区多平顶型,丰雨区多一面坡或人字型。
建筑格局以四合院最典型。
方便、舒适、和谐4、窑洞型: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样式。
主要分布在晋中南、陕西、陇(甘)东一带。
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结构。
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经济省地。
三、居住的民俗表现1、火与火塘2、住房的分配: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
3、居室的辅助性建筑:厨房、厕所、仓库、畜圈。
第四章服饰民俗一、服饰民俗的形成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带装饰的风俗习惯。
影响服饰民俗的三大要素:自然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审美观。
二、服饰民俗的类型1、头衣及其民俗: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
2、体衣及其民俗:上衣:长襦、短襦;下衣:裳、绔、裈。
3、足衣及其习俗:鞋、袜。
4、装饰及其习俗:头饰、衣饰、足饰\三、服饰民俗的表现1、性别、年龄表现:男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少;女装质料以轻柔为主,式样丰富多彩。
童年服饰差异很小,少年以后差异渐大,成年时有冠笄礼。
2、季节表现:四季有单、夹、棉、皮衣之分。
3、职业表现:猎装、狍头帽、蒙古袍。
现代各行业工作服。
4、地域、民族表现:源于经济活动的差异、审美观念的不同。
第五章饮食民俗一、饮食民俗的形成饮食包括食物与饮料两大部分1、食俗: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生食(植物果实、兽肉、鲜鱼)、熟食(烤食、煮食或蒸食)、烹饪(煎炒烹炸蒸煮烧烤)三阶段。
2、饮俗:饮料四大类型—水、奶汁、酒、茶。
二、饮食结构与类型饮食结构是指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搭配,即通常所说的配餐方式主食制作原料:大米、小麦、玉米、青稞、谷子。
菜肴制作原料:蔬菜、肉鱼、禽蛋、调味品。
饮料制作原料:果汁、茶、粮食。
三、饮食习俗及其传承1、居家饮食习俗:包括每天用餐次数和时间,进餐时家庭成员的座位安排和程序,四季主副食的调整,对客人的招待等。
2、节日饮食习俗:节日食品可以分为祭祀用供品、供人食用的特殊食品、馈赠亲友的礼品三大类。
3、噬食与禁忌:噬食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在饮食上的特殊喜好,禁忌则与宗教信仰或生活经验相关。
第三编社会民俗社会民俗是指世代传承下来的各个社会集团结合、交往过程中各种关系间的习俗惯制。
主要包括家族和亲族民俗、村落民俗、社会集团民俗、人生礼仪习俗四个方面。
其中家族和亲族民俗是最基础的民俗,村落民俗是最基层的民俗,社会集团民俗是行业内部的的民俗,人生礼仪习俗则是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民俗。
第一章家族与亲族民俗一、家族与亲族由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称为家庭;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便构成家族。
家族的两大功能:对内:保证家族按父系或母系血统延续;调整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家族内部的生产与消费。
对外:调整家族与社会的关系。
由若干家庭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家族集团和由配偶关系发展而来的姻亲集团的总和,便构成亲族和亲族关系。
推算亲族关系的两种方法:垂直关系、平行关系。
二、家族、亲族的民俗传承1、家族、亲族各成员的称谓及类型称谓的意义:区别辈分、确定同辈相互关系、便于社会交往。
称谓的类型:类别式(同等同类关系用同一名称表示)、叙述式(各成员之间关系都有专有称谓)。
在姻亲关系中,与本人关系较亲近的上有岳父母、舅父母、外祖父母、中有姑姨表兄弟姊妹,下有外甥女叙述式称谓家族与亲族成员区别(以个人为基点)直系亲属:上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下有子女、孙子女、重孙子女。
第一旁系:兄弟姊妹及其以下三代,含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嫂弟妹姐夫妹夫,其子孙侄子侄女、侄孙侄孙女。
第二旁系:父亲兄弟姊妹及其以下三代,含伯父叔父及其配偶伯母婶子,其子孙叔伯兄弟姐妹、叔伯侄子女。
第三旁系:祖父兄弟姊妹及其以下三代,含堂祖父母,其子孙堂叔婶、堂兄弟姊妹。
第四旁系:曾祖父兄弟姊妹及其以下三代,含从曾祖父母,其子孙从叔婶、从兄弟姊妹。
二、家族、亲族的民俗传承2、家族中财产和权利的继承3、家教、家法、家规家教是家中长辈、长者对后辈、幼者的教育习俗,家法、家规是为保证家教的实施和维护家族结构而制定的法规条例。
4、家祭家祭对象一是家族守护神,二是祖先神。
第二章村落民俗村落,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一、村落的类型1、同姓村落或单一家族村落:同一血缘同住一处,家族长即是村落首领。
2、亲族村落:由血缘个体家庭和姻亲个体家庭组成,村落首领协商推举。
3、杂居村落:同一地缘多姓杂居,村落首领共商推举。
二、村落民俗传承1、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源于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血缘、亲缘关系。
积极意义是共同反抗压迫,消极层面是血族复仇和械斗。
2、村落内部的协同生活:体现在生产、生活互助。
3、村落的公共设施:集体建造、集体维修。
4、村落的管理和乡规民约:协调制约村落之间、村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5、村落信仰:宗教信仰、祖先信仰和本主信仰。
第三章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一、民间组织广义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的生活群体,狭义指人由于信仰、特长、兴趣、爱好或某种需要而结成的有组织的群体。
1、民间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最初表现为自然组织,后表现为自觉组织。
2、民间组织的类型:政治性组织、军事性组织、青年社交组织。
3、特点:自发性、临时性、地域性。
二、职业集团1、职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从自发到自觉。
2、职业集团的类型:百工、商旅、运输、娱乐、宗教。
3、特点:专业性、师承性、信仰特殊性。
第四章人生礼仪人生礼仪,是指在人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
一、诞生礼仪:婴儿脱离母体进入社会,包括孕育期和诞生期所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