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不合群现象分析教程文件

幼儿不合群现象分析教程文件

家教不当导致孩子不合群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谭校长说,导致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过分溺爱是当前家庭教育最常见的弊病。

不少家长将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这容易让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服从别人。

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不愿服从同学的意愿,一旦有同学与其意愿相违背,心理就会受不了。

家长溺爱孩子,还体现在过分保护和关心孩子上,他们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事事代为安排,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不受同伴欢迎。

另一方面,家长过度赏识也会导致孩子不合群。

谭校长说:“现在一些家长特别注重夸奖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夸奖过度,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们看不起别的小朋友,时间久了,便很难融入同学之间,即便勉强在一起,也常常是不欢而散。

”父母过于严肃也是导致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一些初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过于急切,常常出现管教过严的情形。

这些父母很少以和蔼、友善的态度接近孩子,孩子也就很难学会用友善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博得他人的喜欢。

怎样帮助孩子合群孩子不合群,入学以后就难以适应学校生活。

时间长了,孩子还会养成孤僻、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或形成做事追求完美、钻“牛角尖”的个性。

孩子不合群的危害一是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养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孩子正常的心理包括“学习心理”、“社交心理”、“法律心理”等,而其中的“社交心理”又是孩子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可以这样说,如果孩子没有一个正确的社交心理,那么孩子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健康心理。

二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孤僻心理。

孩子不愿意与社会交往,其实就是孩子孤僻心理的一种表现。

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那么孩子的这种孤僻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到“冷漠心理”,甚至是“仇视心理”和“报复心理”。

不少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就是这样因为心理的变化而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三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

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也是在孩子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如果不及时改变孩子的这种不合群的现象,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合群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要关心小孩,子女要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

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交朋友。

父母闲暇常带孩子到有小朋友的人家去串门。

在孩子带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时,父母要表示欢迎,并鼓励孩子热情接待。

对孩子在共同玩耍、游戏中出现的争执,父母不要过早地干预,很多情况下孩子们会自行解决,这也能使他们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

对于不合群的孩子,家长还可让他多与性格外向、勇敢的小朋友接近,这是最好的互补法。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缺乏生活能力或生活能力低下的孩子不受同伴欢迎。

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要适当,对孩子不宜过分夸奖、赞扬,否则使孩子变得高傲和任性,而不愿与他人平等交往,从而陷入孤立的境地;对孩子也不宜管得过严,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自卑、僻的性格,不敢与人交往。

成功案例选登A家长: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我是这样改变孩子的。

在看到孩子有不合群的倾向后,我就开始想办法了。

生硬地要小朋友们和孩子玩不太可能,这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正巧孩子的生日快到了,我就同孩子商量,咱们请几个小朋友来家里好吗?没想到孩子高兴地答应了。

在一个周日的午后,我准备了一个小型的生日聚会,邀请了几个小朋友来家里,小朋友们都带来了准备的小礼物,孩子显然很兴奋,第一次主动给小朋友们拿东西吃,有了小主人的感觉。

我还让小朋友们一块唱生日歌,带着他们做丢手绢的游戏。

孩子因为在自己的家中,就有一种主动性,玩得特别高兴。

以后,隔一段时间,我会把小朋友们邀请到家中,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小朋友一块儿玩,慢慢地孩子就有了玩伴。

点评:不合群的孩子通常适应能力差,父母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循序渐进,找到合适的契机,家里是孩子最熟悉和放松的地方,可以从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为起点,交往的效果会不错。

B家长:从一个玩伴开始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不是很合群,总是独来独往,我问他有没有好朋友,他一个名字也说不出来,我很着急,没朋友的小孩肯定不喜欢幼儿园。

果然,儿子总是撅着小嘴不肯去幼儿园。

我干着急。

儿子还小,不懂交往能力对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我就多了一个心眼儿。

每天我去幼儿园接儿子时,孩子们一般都要玩一下再离开,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开始主动和儿子班上小朋友的家长搭腔,也主动和小朋友搭腔,逗他们玩,缩短儿子的心理距离。

一周后,我通过暗中观察,选择了一个各方面都不错,很大方、讲道理的小朋友。

于是我同那位家长商量好,每天让他和儿子同路,在路上我让他们手拉手,跟他们谈幼儿园的事,小孩是喜欢小孩的,很快,儿子就叽叽喳喳和他的小伙伴谈开了,这样一段时间后,儿子和那位小朋友就成了好玩伴。

慢慢的,在那位小朋友的带动下,儿子的小伙伴从一个发展为两个三个,最后融入了集体中,每天都说幼儿园好,我开心极了。

点评:孩子带动孩子效果会不错,聪明的家长不妨让孩子从一个玩伴开始锻炼交往能力,让他懂得去享受交朋友的乐趣,慢慢地,孩子就会自然融入了。

C家长:多带孩子参加朋友聚会封闭的环境通常会造就孩子不合群的性格,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是有好处的。

每周我和先生商量好带儿子去朋友家串门,朋友的小孩也和儿子差不多大,儿子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是一种很好地锻炼。

我们有意识地在聊天说话时,让小孩在一起玩,让他们多打交道,有时干脆两家人相约去郊游,在自然界中,孩子都很兴奋,捉小虫、玩泥巴,很容易调动极积性。

有一段时间,我还特地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些饭局,让他见识一些场面,面对众多的陌生人,儿子不再胆怯,慢慢就变得开朗了。

点评:不要总是嫌带孩子参加活动很麻烦,其实,父母的合群会很好地带动孩子。

D家长:带孩子玩一些群体游戏孩子3岁时也不大合群,于是我每天带她散步时,会和她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而小鸡当然要小朋友参与了,于是我又让孩子去邀请小朋友,孩子沉入到游戏中,不知不觉就融入了小朋友中。

有时候,家长还会让几个小朋友表演节目,评比第一名,我当观众,一个接一个地看,小朋友们都很有表演欲,全情投入,孩子也有了表演的机会,主动参与进来了。

有时候,我会讲故事的开头,故意让小朋友们接着讲,看谁能讲出来,小朋友们都争着讲,气氛可热烈了,一来二去,小朋友们都喜欢围在我的周围,孩子自然就不缺玩伴了。

点评:家长可以加强自身的凝聚力,小孩的合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不妨做个有心的家长。

班里的一位新生刚来的时候天天哭闹,现在虽然不哭了,但是就是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个人独来独往。

老师叫小朋友们做操、跳舞时,其他小朋友都在参与,就他一个人站在一旁一动不动。

他是不屑一顾还是不合群?他的爸爸妈妈也担心这种情况,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像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去适应?解读:怕生有的孩子在进幼儿园之前在家里很少有小伙伴,特别是初入园的孩子,之前每天面对的都是自己的亲人,突然进园面对众多的小朋友有陌生感,一时难以适应。

优越感有些幼儿家里条件优越,到了幼儿园,自我感觉与众不同,往往不高兴与条件不如他的小朋友打成一片。

耍赖幼儿不肯参加集体活动,好多是态度问题。

有些幼儿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耍赖,就闹情绪了,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

娇惯有些幼儿在家被娇宠惯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以“我”为中心。

他们在幼儿园,觉得没有在家自由、舒适,于是对园里的生活没有兴趣,对其他小朋友也没有感情。

措施:不合群,对于现在城市里高楼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了。

那么,不合群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就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是个好孩子,长大以后没用呢?当然不是绝对的。

一方面,由于儿童成长的可塑性大,这种不合群的个性是可以改造的;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这种不合群的个性应该及时予以纠正。

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听得进大人讲的一些简单的道理。

因此,家长可以尝试着和孩子进行一些说教式的沟通,谈一些与小朋友交往的好处和乐趣,启发他们人际交往。

●对那些有交往兴趣,又羞于交往的孩子,家长可以自己和他们一起开展一些儿歌、舞蹈等活动,让他们在知识技能方面有长人之处,这样可以提高他们交往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让他们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个人卫生等,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克服他们的依赖心理。

●和老师联手进行纠正,老师多给予赞许、鼓励,少些谴责、批评。

并且老师还可以将那些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孩子进行交叉搭配组合,为他们的交往创造一个互补的环境。

■如何让孩子变得合群“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家长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王华副校长说,如果发现孩子不太合群,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只要教育得当,孩子同样可以改变。

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合群———□挤出时间亲近孩子。

家长应保证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

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

“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

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家长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

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王副校长告诫广大家长,培养孩子的“合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轻易放弃。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能随便给孩子戴上“不合群”的帽子,而应努力为孩子提供机会,并适当给予鼓励,促进孩子主动、快乐地与人交往,积极地融入集体中去。

因为最近接触孙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才真正懂得为人父母真正的责任和义务。

儿子四岁了,上幼儿园中班,三岁时才开始说话,在这一年时间里,他的语言发展仅能表达一些日常生活中很简单的交流,所以,在园里大都时间都是他自己一个人玩,因为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小朋友也不太愿意和他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