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山海经中的文字游戏

解读山海经中的文字游戏

山海经里的数学游戏一、数字游戏:《周易.系辞传》:三五以变,错综其数----数字在使用过程中意思发生了改变。

一为阳奇,二为阴偶,为事物分为2半;三多指约数,而非确数;四多指重复,五多与手指有关。

甲骨文中,表示人的毛发时,只用三根线条。

比如“首”用人头的象形上加三根线代表着数不清的头发。

“眉”在“目”字(眼睛)上画三条线代表许多眉毛。

“子”在—个小孩之形上长了三根头发,表示人的手足时,也用三根线代表所有的手指和足趾。

其他如左、右、足,都是只画三条线而不是按照实有的手指、足趾数画五根线条。

表示木本植物时,也多取三作为代表。

如“木”字,形体是一棵树的样子,上部为枝桠,下部为树根,用三条线象征着所有的枝桩根须;果”字,只用三只果子表示树上“硕果累累”;“桑”字,用三片叶子代表树上所有的叶子;“束”字,外部方圈表示绳索,圈的中间仅有三根木柴,代表所有被捆扎的柴草;“采“字,三只果子表示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而其上那三条线被用来表示采摘果子的那只手。

至于同水有关的事物,其例更是不胜枚举,所谓“三点水”(氵)正代表着所有的“水”;“雨”字,中间四点就象征了全部的雨丝和雨点;三折肱(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始为良医”----屡次折臂,多方医治久了,(伤者)自已也会成为良医。

后用来比喻阅历广,经验丰富,才能造诣精深。

三衅三浴(国语.齐语):(鲁)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

《孔子集语·子贡第二》引《尸子下》:子贡问孔子,过去,传说黄帝有四个面孔,真的吗?孔子回答,这是黄帝任用了四个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们彼此不用协商就和谐一致,这就叫四面,并非黄帝真有四个面孔。

“六”与“陆”的通假不知起于何时,今本《辞海》为“陆”另辟一义项,说它是“数目字‘六’的大写”。

不过,“陆”字本身和睦之“睦”通假,又兼有“厚”的意义,所以自古就是个吉祥字。

“九”:音久,数也:(韵会)阳之变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易·乾);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列子·天瑞篇);言多也:中国之外,有赤县神州者九(史记·驺衍传);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公羊传·僖九年);阳九,戹也:世际阳九(左思·吴都赋),阳戹五,隂戹四,合为九。

姓,复姓:岱县人,姓九百,名里(何氏姓苑);又秦穆公时九方阜,一名歅,善相马;音仇,国名:九侯(史记·殷本纪);聚也,音鸠:九合诸侯(论语);禹亲操橐耜,以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讲法,从道到万物之间最大的创生飞跃就在于“三”,这是为什么呢?换一种说法:从一到三都是依次逐个“生”出的,为什么从三就一下于“生”到“万”了呢?这个道理,恐怕只有老子自己才会明白了。

二、度量的游戏: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

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

古代五尺曰墨。

六尺曰步。

七尺曰仞。

八尺曰寻。

十尺曰丈。

所以一仞等于七尺。

“步”作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历代一步之尺数不一。

《孙子算经》曰:“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氂(厘),十氂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十引为一端,四十尺为一匹,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三百步为一里。

”过去丈量土地用步,直到解放前,丈量土地时还是用“步规”,这种“规”,在山东民间有的地方叫“叉尺”,有的地方叫“五尺杆子”。

它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为五尺,也就是一“步”。

使用的时候两脚轮流着地,转动起来很快。

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意思是:不一步一步走,没法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

这里的“跬步”就是半步,跬步就是跨一脚、跨一步。

周代至汉代六尺为一步。

三、测量的游戏:我国测量的标准化是在帝舜时代完成的。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时“同律度量衡”,。

即所谓“古者,倕(即垂)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

经过帝舜时测量标准化后,大禹治水时,准、绳、规、矩成为常用的测量工具。

这些工具的用途,墨子解释说:“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

”《晋书•舆服志》载:“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测量高度和深度则常用绳,《商君书•禁使》载:“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悬)绳之数也。

”《史记•夏本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绳,右规矩。

四、文字的游戏:先秦时代,“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都包含了两个单词各自的词义。

三,再三。

首,山头。

六,《易》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六为老阴,所以阴爻叫着六。

目,看。

足,走,跑。

翼,覆蔽,引申为躲藏。

尾:尾随;跟踪盯梢。

如:尾其后;尾缀;尾衔;尾犯;尾骑;鸟兽虫鱼交配,鸟兽孳尾(书·尧典);雄雌在前,孳尾成群(列子)。

食:食用、(被作为)食物,“饭也”;掌王之食饮(周礼·膳夫);治其粮与其食(周礼·廪人),止居曰食;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蛊: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蛊(左传·昭公元年);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妇惑男,风落山谓之蛊(周易)。

“一翼”、“一目”、“相得”一边,翼,覆蔽,躲藏。

“一翼”在此的原意是“一边躲藏。

”相,视,观察。

得,取得,获得。

“相得”在此的原意是“观察会捕捉它。

”九,汇合,通“鸠”。

尾,尾随。

四,四方八面。

耳,听觉背,背面的景物。

陵,升,登居,蹲。

引申为棲息。

“陵居”在此的原意是“登上岸边栖息。

”蛇,像蛇一样行走。

尾,尾随。

“蛇尾”在此的原意是“像蛇一样尾随。

”有,州域。

引申为陆地。

翼,覆蔽,引申为躲藏。

“有翼”在此的原意指“陆地洞穴躲藏。

”魼,肋。

下,下边。

“鱼去下”在此的原意是“肋的下面。

”留,整治。

牛,犁田的兽。

“留牛”在此的原意指“打牛、赶牛”。

犬,犬齿(错落)。

封,疆界。

“犬封”的原意是:“犬齿疆界。

”戎,交错。

“犬戎”的原意是“犬齿交错”。

柸,大,广大,通“丕”。

文,彩色交错。

马,马形山。

“文马”在此的原意是“交错的马形山。

”缟身,“素色”朱,红色鬣,兽类颈领上之毛。

朱鬣”在此的原意指“红色山脊。

”黄,土的本色。

金,耀金。

“黄金”在此的原意是“黄土耀金”。

吉,吉祥。

量,器量。

“吉量”在此的原意指“吉祥器量。

”千,阡陌,田间,通“阡”。

岁,一年的收成,年景。

“千岁”在此的原意指“田土收成。

”五、方位的游戏:至于方位的测量,战国时代已有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造的磁石方位仪——司南。

《韩非子•有度》云: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土木建筑中常用圭表以定方位。

《周礼•考工记》载:“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

”郑玄注云:“致日度景(影)至不,夏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冬日至之景丈有三尺。

土犹度也。

建邦国以度其地,而制其域。

”宋代《营造法式》载有“水池景表”之制,以测方位,其原理也是根据日影来定南北,即所谓:“以池版指及立表心为南,则四方正”。

解读商周时期的文字,在地理方面,要注意下面一个点:夏易(连山)是以“艮卦”(西)为首;商易(归藏易)是以“离卦”(南)起始;周文王改《周易》后,为突出自己的发源地西北,是以“乾卦”(西北)起始。

这样就造成山海经地图的方位混乱。

也就是说,如果《山海经》果然是失传的“连山、归藏易”,且成图、成书的年代差异在周前、周后期间。

那么《山海经》、《大荒经》成图时期就在周文王的“周易”之前,而成书时间均在春秋、战国期间。

则其地理方位考证:连山易(夏)《山海经》:首卦艮(西);归藏易(商)《大荒经》:首卦离(南));周易(周)《周易》:首卦乾卦(西北)。

好了,试着以“九尾狐”来注解一下,看看是否顺利:《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这段文字的原意是:青丘山上有很多形状颇似狐狸的野兽,(喜欢)汇合(成群)一起,跟从(头领)行动。

(这兽的)叫声似婴儿啼哭,可以当作食物(饲养),但不能多吃(容易蛊---吃坏肚子)。

切,特么“九尾狐”和妲己没啥关系了,郁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