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2015年3月)近年来,洛阳市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创新思路,发挥优势,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经济效益上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洛阳市旅游业总体情况(一)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2.27亿人次,年均增长21%;其中入境游客159.6万人次,年均增长19.4%;旅游总收入累计达1114.4亿元,年均增长21.6%。
全市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同比增长21.8%;旅游景区(点)门票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23.5%。
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947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601亿元,同比增长24%。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创汇23816万美元,同比增长17%;接待国内游客9386万人次,同比增长9.9%。
国内旅游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24%。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区(点)67家,其中5A级景区5家(龙门石窟、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龙潭大峡谷)、4A级景区16家,5A和4A级景区数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榜首。
旅游集团4家,旅行社89家,其中具备出境资质的旅行社7家,旅行社分社22家,其中具备出境资质的7家;导游员3331人;各类住宿设施5000余家,其中星级饭店66家,分别为五星级2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38家,总床位20万张。
旅游专业村4个,特色旅游村镇29个。
形成了以牡丹画、仿唐三彩、青铜器等为主的10大系列工艺品,共39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建立了10余个景区专业市场,以及“三彩展销中心”等一批博物馆式的特色旅游购物中心。
全市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达301家。
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50万人。
近年来,洛阳市先后入选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影响力20强,获评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2014“美丽中国”十佳智慧旅游城市、2014河南智慧旅游创新城市。
(三)旅游业发展情况一是精心打造旅游品牌。
形成了四季有节会、四季看牡丹、四季能滑雪、四季泡温泉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和九大类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打造了牡丹文化节、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伏牛山滑雪节为代表的四季节会游,实现了全年旅游无淡季。
以神州牡丹园等重点牡丹园的四季牡丹观赏为重点,形成了牡丹文化游。
以栾川县伏牛山滑雪场为带动,形成了四季滑雪游。
以龙门温泉、九龙山温泉为代表,形成了康体休闲的四季温泉游。
突出十三朝古都和龙门、关林、白马寺、天子驾六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形成了历史文化游。
以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鸡冠洞、龙峪湾、龙潭大峡谷等知名景区为代表,形成了以伏牛山生态度假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为主的生态游。
以十大厂矿和郊县农业观光园为主的工农业文化游,还有以新区开元湖音乐喷泉、体育中心、洛浦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伊滨公园等为代表的现代都市风光游,以及服务市民发行旅游年票的本地游。
二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面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014年以来,筛选了总投资2100亿元的50个文化旅游项目作为重点,通过建立台账、现场督导等多种措施,不断强化项目推进,涌现出了宜阳灵山旅游文化园及莲花公园、新安县黛眉山,汝阳县西泰山等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新兴景区。
争取到国家、省、市项目资金共1520万元。
一批重大项目进展迅速,总投资260亿元的新奥集团龙门文化旅游健康生态示范区项目规划正在紧张编制中;总投资35.11亿元的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4.528亿元,龙门湿地公园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用;总投资85亿元的古城改造与整治项目已完成投资14.1亿元,示范区建设即将开工;白云山景区经营权实现平稳转让,投资120亿元的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项目进展顺利;投资12.6亿元的万安山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投资4.25亿元,勘测、搬迁、规划等前期工作已完成;总投资45亿元的河洛古城项目稳步推进,已完成投资5亿元。
总投资226亿元的中央新影华夏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4.8亿元。
按照全市招商工作要求,制定了《旅游产业链图谱及招商行动计划》,确定了全市及各县区旅游产业招商重点,选定了一批重大旅游招商项目及重点对接客商。
举办了2014“9+10”区域旅游合作联盟洛阳旅游投资洽谈会,利用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工作。
2014年共推出46个招商引资项目,万安山野生动物园项目、旅游景区索道群项目、新奥文化旅游业项目、梦幻水世界项目、龙峪湾景区开发、青要山景区开发整体出让投资项目、嵩县莲花山山地运动旅游项目、天成国际旅游度假综合体等1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694亿元,签约项目已到位资金23.93亿元。
西霞院旅游区整体开发项目、栾川颐庄旅游度假酒店项目、西子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宜阳花果山旅游开发项目、嵩县月亮湾养生度假区项目、虎林园等一批项目在谈。
三是加强旅游营销推介。
明确主题形象。
确立了“华夏之源、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河洛之根、山水洛阳、休闲胜地”等旅游主题口号。
强化媒体推介。
加强与大台、大报、大网的战略合作,长年投入巨资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新浪网、国际在线等主流媒体播放洛阳旅游形象和产品广告。
加大新媒体营销力度,大力利用微博、微信、动漫、微电影等新媒体,与携程、途牛等网络旅游平台合作,开展城市形象宣传推广。
与Google 搜索平台合作,在境外主要客源国投放关键词搜索广告,增加洛阳旅游网英文版点击量。
先后在新浪网、腾讯网开通洛阳市旅游官方微博,微博粉丝总数达76万,其中新浪微博粉丝(41万)排全国地市级第三位。
拓宽平台渠道。
把旅游宣传与经贸会展、文化交流、招商引资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立体宣传促销网络。
连续多年举办旅行商采购大会,邀请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客源地旅行商来洛集中考察,签订的向我市输送游客的组团意向突破1000万人次。
四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围绕把洛阳建设成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着力打造成中原经济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强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智慧旅游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市旅游集散中心正式启用。
2014年3月河南省首家建成运营的实体性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洛阳旅游集散中心正式启用,按照国家二类旅游集散中心和二级客运场站标准建设,开通了全市旅游景区直通车,在全市各宾馆、酒店、旅游咨询点组建收客网络,定时定点发车,采取“统一线路、统一价格、统一售票、统一调度、统一结算”五统一运行模式,实现了信息咨询、产品展示、旅游集散、交通换乘、车辆调度、投诉接待为一体的快捷服务。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成果突出。
高起点编制《洛阳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方案》,确定了一个中心(旅游综合基础数据库暨云计算中心)、一个基础(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四个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综合监管平台、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旅游市场营销平台)和八个智慧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饭店、智慧旅游餐饮、智慧旅游购物、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交通、智慧旅游娱乐)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75个智慧旅游具体建设项目。
智慧旅游12301旅游咨询服务热线提升、智慧旅游移动终端应用APP、智慧旅游入境关怀系统等一期智慧旅游项目已经投用。
洛阳市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景区客流动态监测系统、旅游住宿业统计系统、团队监管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旅游车辆GPS运行监控系统等二期智慧旅游项目陆续投入运行,旅游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洛阳智慧旅游工作已位于全国前列,初步实现了“三个服务”(即为游客提供全面服务,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和“看得见、连得上、呼得应、管得住”(即建立信息库、保障体系,集成交通、测绘、公安、气象等部门资源和信息,通过智慧旅游信息中心直接对全市3A级以上景区、重要交通节点进行实时监控调度,实现了景区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实时调度)。
先后有兰州、柳州、开封、焦作、成都等40余座城市到我市学习先进经验。
可持续发展监测点建设意义重大。
我市作为河南省监测站的首批监测对象,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于2014年4月开始对我市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定期(每年一次)对目的地的旅游发展状况实施监测,2014年度监测报告已对外发布。
通过世界旅游组织的积极推介宣传洛阳,能够不断提升洛阳旅游国际知名度,提升洛阳城市竞争力。
鉴于洛阳智慧旅游在发展思路、建设理念、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创新做法具有推广意义,监测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将在2015年以洛阳市为案例地,利用洛阳智慧旅游建设取得的大数据基础,开展旅游统计的基础性研究和旅游经济影响的再认识研究。
这将奠定我市智慧旅游信息平台的世界领先地位,洛阳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旅游业发展变革的先锋,具有典型的全球示范意义。
同时,保继刚院长表示要向国家旅游局领导建议将洛阳作为全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重点试点城市,2015年中山大学将与洛阳市旅发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洛阳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引进课堂,将洛阳智慧旅游的监测成果应用于教学科研。
旅游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旅游交通标识、社会餐馆、星级饭店及社会旅馆业、文化娱乐场所、旅游厕所、旅游景区、旅行社和导游、农家宾馆、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九大领域提升工程,我市旅游业“软、硬”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先后有杭州、广州、武汉、焦作等60余座城市到我市考察借鉴。
2014年6月份,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我市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洛阳作为惟一的地级市代表在全国旅游专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五是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顺应发展潮流,强化统筹协调,不断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旅游产业发展考评体系。
围绕全市重大旅游建设项目、重大旅游招商项目、重点旅游景区和重点旅游产业要素等关键指标,制定了《洛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考评办法(试行)》,形成了“月申报、季督查、半年考评、全年总评”的旅游产业发展考核督查工作机制和一整套适用于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的旅游产业发展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了对各县(市、区)、旅游园区、企业及有关市直单位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化管理。
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加快转换。
2013年洛阳市旅游局改为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市文物局、宗教局、林业局、园林局、农业局、发改委、体育局、文广新局、交通局、规划局等十个市直委局成为旅发委兼职委员单位,建立了联席工作会议和定期议事制度,对旅游要素和产业发展统一规划整合,统一协调指导,统一监督规范,凝聚了发展合力,实现了由行政施令向综合协调,由单打独斗向统筹联动,由行业管理向产业服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