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法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简答题:第一章基础理论知识1.[09.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国家在协调以及管理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2分)具体包括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经营协调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其他应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等。

(3分)(1)经济管理关系。

是指在国民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社会组织内部经济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包括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与微观经济管理关系。

(3分)(2)经营协调关系。

是指平等地位的或彼此不具有任何管理关系的参加者之间所发生的横向经济关系。

(3分)(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

只有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在经济法作用的范围内,才使这类关系进人了法律调整领域。

(3分)(4)涉外经济关系。

2.[07.1]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简称经济法主体,是指依法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受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包括:①国家机关。

②社会组织。

③内部组织。

④一定条件下的公民个人。

⑤国家。

(3分)经济法律关系内容。

就是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确定一主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和量度的,是联系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

(3分)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体现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目标的财物或行为。

主要有:①有形财物。

②经济行为。

③无形财富。

(3分)第二章民法基础知识1.[08.7]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9分)P25答:任何一个民事法律关系都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所组成,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民事法律关系。

(2分)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

能够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1分)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1分)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1分)2.[09.7]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7分)1.参考答案(7分)所有权是所有人对其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分)(1)占有权:占有权是所有权人实际掌握,控制财产的权能。

(1分)(2)使用权。

使用权是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对物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耍的权能。

〔1分)(3)收益权。

收益权是指收取由原物生产出来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

(1分)(4)处分权.处分权是指依法对物进行处置,从而决定物的命运的权能,处分权是财产所有权四项权能中最根本的权能。

(2分)3.[07.7]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6分).P31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只有具备法定的条件才能生效,并受法律的保护。

(1)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3 )不违背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章企业法律制度2.个人独资企业特征及设立条件3.个人独资企业的特征与设立条件个人独资企业是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经济组织。

其特征:(1)投资者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投资权利的自然人;(2)投资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3)个人独资企业是非法人企业,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4)个人独资企业的组织机构简单,经营管理方式灵活。

设立的条件:(1)投资人是一个自然人,而且只能是中国公民;(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有限责任”或者“公司”字样。

(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3.合伙企业的特征及设立条件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其特征:(1)投资人是两个以上有完全民事能力和投资权利的自然人;(2)合伙企业是非法人企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3)合伙人共同管理、经营合伙企业。

设立的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者;(2)有书面合伙协议(企业章程);(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

(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或者“有限责任”字样);(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2.[09.7]破产制度的功能。

(7分)2.参考答案(7分)(1)确保俄权人的债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公平的清偿,(1分〕(2)迅速解脱债务人的债务危机,使其重整旗鼓(1分)(3)促使企业居安思危,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分)(4)调动企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统企业制度的革新:(2分)(5)通过产权市场的资产重组,实现存量资本的有效利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分)第四章公司法律制度1.[07.1][08.7]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答:募股集资的封闭性;(1分)公司资本的不等额性;(1分)股东数额的限制性;(1分)股份转让受到严格限制;(1分)组织机构可以比较简单。

(1分)2.[09.1]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

P74(1)募股集资的公开性;(1分)(2)股东数额的广泛性;(1分)(3)股份的等额性;(1分)(4)股份可自由转让性;(1分)(5)设立要求相对严格;(1分)第五章合同法律制度(本章只考案例分析,不考理论)第六章工业产权法律制度(本章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七章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1.不正当竞争的特点1、[09.1]不正当竞争与不平等竞争的主要区别。

答:不平等竞争是经营者的外部条件不平等、不公平所造成的;不正当竞争是由于经营者主观违法、违背商业道德造成的。

不平等竞争一般不是违法行为,而不正当竞争必定是违法行为。

不平等竞争可能影响其他经营者的积极性,但不一定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和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不正当竞争则直接损害其他经营者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危害社会。

第九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答: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2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分)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答:国家全面保护消费者权益;(1分)经营者依法提供商品或服务;(1分)交易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2分)社会监督。

(1分)第十章税收法律制度2.[07.7]税法关系的内容。

(6分) 2.参考答案税收经济关系。

就微观而言,是私人资财强制无偿地转移为国家所有的关系;而就宏观而言,它是国家对国民收人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分)税收征纳程序关系。

是指代表国家行使具体税收征收管理权的征税机关与纳税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之间就税收债权、债务的具体履行和实现而发生的程序性关系。

(2分)税收监督保障关系。

是指围绕国家组织税收收人活动的开展而在各有关主体之间发生的监督制约与程序保障关系。

(2分)3、[09.7]税法的构成要素。

(6分)参考答案纳税主体。

或称纳税人,是指依照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单位等。

征税对象。

或称征税客体,是指征纳税主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税目口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

税率是指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主要有: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应税商品在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纳税款的期限。

减免税及地方附加和加成。

违法处理。

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错施。

是税法强制性的集中表现。

(回答任意6要点即可得满分)第十一章劳动法律制度3.[07.7]劳动合同的特征。

(8分)3.参考答案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上的特定性,其中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分)劳动者在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既包括任意性规范,也包括强制性规范。

(2分)劳动合同具有继续性,属于持续性合同。

(1分)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是劳动成果的实现,以区别于加工承揽合同。

(1分)劳动合同必须按法定程序订立。

劳动合同的正式签订,要经过用人单位公布招工简章、劳动者自愿报名、考核录用、签订书面合同等程序。

(2分)3.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涉及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各种权利义务,同属于劳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协调劳动关系的方法和手段,在协调稳定劳动关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1.主体不同。

集体合同主体一方是工会、工会团体(如行业工会)或职工代表,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团体;劳动合同主体是特定的,仅限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即雇主)。

2.内容不同。

集体合同约定的内容涉及集体劳动者的争取利益;劳动合同则仅涉及个别劳动者的切身权利。

3.目的不同。

集体合同的目的是通过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与用人单位的协商一致,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稳定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目的是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4.适用范围不同。

集体合同适用的法律主体与劳动合同不同,前者涉及团体,而后者则为个人。

5.效力不同。

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6.形式要件不同。

签订集体合同需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报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劳动合同只需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

7.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

《劳动法》第84条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合同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5.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指由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方式、机构以及其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劳动争议解决方式主要涉及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

第一,和解。

和解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

和解依纠纷主体自身力量解决纠纷,不需要第三者涉入,不受规范的严格制约,具有自主合意、方式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

但是由于和解的前提是双方合意,地位平等。

而劳动关系中纠纷主体双方地位强弱分明,如果没有合理程序保障弱者,容易产生不公现象。

第二,调解。

调解是指第三方在劳动争议主体之间进行协调,促成纠纷主体相互谅解、妥协,最终形成解决纠纷的合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