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了解《孟子》散文,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讨论:“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拔苗助长”引出孟子及《孟子》二、互说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夫”读二声”畔“读”叛“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由”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展开讨论,归纳文言知识“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
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环:名词作状语围(5)古今异义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去:(古)离开;(今)到池:(古)护城河;(今)池塘(6)补充重点实词道:就是王道、仁政米粟:泛指粮食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内城郭:外城君子:施行仁政的人(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随检、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投影一]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文章是如何体现孟子的主张的。
(板书课题)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投影四]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二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④原因何在?3、第三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②战争结果如何?③为什么?明确: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
“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投影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
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三、总结: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
(指名学生总结)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四、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学生回答)[投影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委而去之②环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⑤亲戚畔之2、翻译下列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填空: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五、随检、布置作业背诵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