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护理中患者心理状态分析与心理护理实践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中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护理对策。
方法: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分析患者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而提出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结果: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全面、优质、细致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心情保持愉悦,进而有效地提高护理的质量,从而增加治疗的效果。
讨论: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手术前、中、后,要和患者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沟通和辅导,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大大缩短治疗的时间,而且能够大大降低患者治疗的费用,减轻患者的压力,进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心理状态;分析;心理护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94-01
伴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护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在临床上,目前对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质量,提出更高标准。
因此在护理患者中,护理人员要坚持人性化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患者心理感受,利用各种方法,确保患者清楚地了解到自身健康问题以及有关的保健预防常识,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1]。
本文章以给予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与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促使患者达到手术的最佳的心理要求,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促进康复为目的。
本研究选取我院最近两年收治的240例手术患者,分析总结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40例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有130例,女性有110例,年龄范围是15-80岁,平均年龄是45.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根据我国[2]《非精神科住院病人心理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制定并使用患者心理状态的标准化的量表,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
1.2.2 访谈法访谈法主要包括非结构性以及结构性的访谈。
结构性访谈包括摄入性的谈话等,非结构性的访谈包括情绪日志等。
1.2.3 观察法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躯体语言、躯体症状以及躯体语言等多个方面。
1.3 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分析
手术室是个特殊的场合,医护人员不但需要病人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医护人员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以病人文化程度、情绪变化、性格特征为背景,有的放矢的对病人实施护理疏导。
手术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焦虑,主要表现为对手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害怕疼痛,担心意外的发生,并担心医生的技术水
平、手术疗效的担心或听说以往有手术失败的病例;紧张、恐惧,手术无论大小患者均有紧张情绪,刺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曾加,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增快;主观感觉异常,通常患者的感觉异常的敏锐,有时会出现错误感觉;失助感,主要表现是表情淡漠、听之任之、无所适从;期待,主要表现是患者希望获得支持和同情,盼望自己早日康复。
孤独感,猜疑等。
手术患者较突出的心理状态就是恐惧。
因患者特殊心理变化,极易引发患者浑身战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不良的反应。
本研究通过询问、观察得知,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心理反应也是不相同的。
老年患者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或者性情暴躁等;中年患者的心理压力比较重,担心致残;而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现是惊慌失措、怕流血、怕羞、怕疼等。
而不同类型患者也具有不同的心理变化。
例如,妇科手术的患者担心影响夫妻的生活或失去生育的能力;外伤患者由于肉体和精神受到的摧残很大,因此心理压力更大;癌症患者大部分都很悲观绝望。
各种各样的担心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例如抑郁木呆、惊慌失措、高声喊叫、情绪低落、痛苦不堪等,进而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严重波动,从而影响其他的监测指标。
为了确保手术顺利地进行以及患者的安危,在有限时间内有关护士要最大可能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积极做好心理的护理,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
1.4 患者心理护理
1.4.1 待术期间的心理护理
待术期间,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护理的措施包括:其一,询问患者的姓名,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且要认真核对病历,主动介绍自己和住院环境,使得患者感受到重视,进而增加手术治疗的信息,从而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其二,医护人员在称呼患者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职务,真正尊重患者,尽快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其三,利用各种肢体动作、语言安抚患者,如抚摸患儿脸,握住患者的手等,尽量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状态。
另外,医护人员可与患者谈论其熟悉但和手术无关话题,进而分散患者的恐惧心理,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其四,耐心向患者讲解有关麻醉以及手术中必要配合,尽最大可能使患者体验到注意事项及各种感觉。
其五,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在自己解释的能力范围内应耐心解答,如不能给予满意答复,需及时请教高年资的老师给予解答。
其六,给患者创造舒适、整洁、安静的待术环境,防止对患者造成恶性刺激。
1.4.2 麻醉与手术中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在实施每步操作之前,都要给患者耐心地讲解清楚,从而确保患者的理解以及积极配合治疗。
第一,局麻手术的心理护理。
由于手术时患者处于清醒的状态,因此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其一,巡回护士要给患者耐心讲解局部麻醉的特点、方式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并讲授心理紧张自我调节的技巧以及缓解不适方法。
其二,巡回护士做好手术物品供应后,尽量多陪伴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精神状态,尽量满足患者合理
的要求。
另外要确保手术环境的安静性,尽量减少手术室内的噪音。
第二,硬膜外的麻醉手术的心理护理。
因患者为半身麻醉,而[3]麻醉之后患者身体感觉的异常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心理的紧张程度,因此此阶段心理护理尤其重要。
其一,巡回护士尽量提前告知患者麻醉师每步操作和可能感觉。
麻醉后要对患者及时询问身体部位感觉,并及时告知那些不适为正常的,减少患者紧张程度。
其二,护士要尽量陪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同时要善于观察患者情感,给予关心和理解。
第三,全麻手术的心理护理。
虽然患者处于昏睡的状态,而静脉穿刺等操作时,患者的意识恢复正常,因此心理护理也尤为关键。
其一,静脉穿刺之前,医护人员要及时给患者解释清楚,尽量放松。
其二,手术后,唤醒患者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职务等因素,真正重视、尊重患者。
1.4.3 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手术后,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护理的措施包括:其一,[4]及时将手术视野周围血迹擦干净,避免对患者及家属造成视觉刺激,确保敷料外层的干净性,包扎的整齐和严紧。
其二,医护人员要及时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情况、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有效地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担心和紧张。
其三,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努力克服手术后的痛苦和不适,使得患者能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 结果
2.1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
患者全面、优质、细致的心理护理,是消除患者对手术紧张、恐惧、焦虑的有效措施。
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不同的心理措施,使患者心情保持愉悦,进而有效地提高护理的质量,从而增加治疗的效果。
2.2 护士如能给予病人全程护理,给予病人信任、关心与帮助,让病人充分参与到手术的整个过程,熟悉手术程序,这样能大大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3 讨论
根据有关研究得知,手术患者的手术效果、预后以及恢复和手术前的焦虑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同时表明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治疗效果。
根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患者和护士交往时几乎不存在焦虑等情况,这充分说明护士对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手术中巡视以及手术后随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大大增加了治疗的效果。
总之,在手术工作的过程中,及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解除患者顾虑,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配合。
同时,在手术前、中、后,要和患者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沟通和辅导,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大大缩短治疗的时间,而且能够大大降低患者治疗的费用,减轻患者的压力,进而大大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菁,王京枝,李双雪.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技巧[j].中国全科医学,2001,4(8):637-639.
[2] 杨学文.伤口护理中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9(11):358-359
[3] 陈合芹.术前与术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5):76.
[4] 倪小英,季明.icu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