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
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
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
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
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各种文字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决不是直线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

”。

由此可见,“形”是“语言形式的美”,是由原语语言的词汇、语法、文体与修辞构成的语言结构的美;“神”是“文化内涵美”,是原作者所表达的弦外之音,需要用“心”去体会。

作为译者,在翻译中领悟和表达深层次的内涵,尤为重要。

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提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他认为,艺术的“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任何一门艺术,皆需要内容和
形式高度的结合,完备的统一。

傅雷非常注重文学翻译译品的“形”和“神”结合。

傅雷曾说:“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由此,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傅雷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最大限度地做到“神”与“形”的统一和谐。

傅雷以精湛的技艺和上佳的译品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阅读该译著,人们就不免折服于那优美凝练、生动流畅的语句和字里行字流淌着激情昂扬,从中获得一种真与美的心灵共鸣。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以贝多芬的一生为蓝本的一部传记体小说,具有交响乐一般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小说穿插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评论,带领读者漫游欧洲古典音乐王国,使读者陶醉在乐曲的享受之中。

作品文字朴实,有如清澈见底的流水。

一个在音乐方面完全外行的译者显然不能胜任这部作品的翻译。

傅雷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为该部作品的翻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据说,傅雷是边听音乐,边研究音乐史,边译小说的:罗兰讲海顿就听海顿的交响乐,讲勃拉姆斯就欣赏勃拉姆斯,有一次听贝多芬竟听得哭了起来。

他感情的波澜,因书中的人物情节起伏,最后完美地译出了这部文学巨著。

翻翻傅雷的名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会发现它们除意义深刻、内容充实、情节生动外,语言精练新颖而富有魅力,明白他用精湛的语言技能传译其意境或神韵,再现其风格,达到了一种“神似”和“形似”结合的境界。

他在意蕴内涵、风格表现以及语言表
达方面呕心沥血,苦苦经营,使译品语言优美、生动流畅,富有乐感,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

他的文学译品,不但忠实地传达出原著意蕴深厚的真实内容,而且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恰似行云流水,琅琅上口,富有节奏,犹如陶醉于音乐。

他的作品译语精练、生动、贴切、优美,的确明显地优于其他一些译家,致使它们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因而长期以来深受读者青睐,经得起时间考验。

参考文献:
[1]金圣华.傅雷的世界[z].北京:三联书店,1998.
[2]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上、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金圣华.傅雷翻译巴尔扎克的心路历程[a].金圣华等.因难见巧[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a].傅雷.傅雷译文集(第一卷)[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5]傅雷.翻译经验点滴[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4.
[6]罗新璋.读傅雷译品随感[a].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