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道难教学实录

蜀道难教学实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盐城市田家炳中学许万军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学生鼓掌)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

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

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

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

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

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

读起来,发出声音。

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

风格?生:风格十分豪迈。

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

感知比较准确。

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

(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

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共出现了几次?生:三次。

师:三次。

好,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

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

然后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对吧!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

那我们来诵读诗歌的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诗歌的风格。

现在看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怎么解释?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师:啊,好危险,好高耸啊!噫吁嚱,是语气词。

那“危”怎么理解?危险?生:应该是“高”。

师:应该是“高”。

我们说李白有一句诗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那“危”还有什么意思?生:“危”应该还有“危险”“危急”的意思。

师:危险的意思,危急的意思。

那“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么意思呢?生:端正。

师:端正,很好!请坐。

这一句是“哎呀呀,太高,太高了!”那么,它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还是间接?噢,直抒胸臆。

再来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噢,夸张的修辞。

所以这一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奠定了诗歌雄放的基调。

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拖得太长?不能。

我们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

我们一起来:噫吁嚱,12……生(齐声):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我们不妨正襟危坐一下,读出你们的气势。

来!噫吁嚱,12……生: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

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结合注解(看看),“朱颜”是什么意思?生:“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

师:红润的容颜变色了。

“朱颜”是指?生:红润的脸色。

师:红润的脸色。

李煜有一句词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那么此处为什么红润的脸色要变呢?生:因为看到蜀道是如此的凶险,是如此的高耸入云。

师:害怕,对不对?好,请坐。

那么,既然是害怕了,我们应该读出害怕的情态。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你要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

把“凋朱颜”用颤音读出来,是不是?“凋—朱—颜”,好吗?再试一试!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好,请坐。

语速可以放慢一些,我们女同学一起来一下。

(示范读)生(女齐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不错!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解有“咨嗟”,“咨嗟”怎么解释?生:叹息。

师:叹息。

“长咨嗟”呢?生:深沉的叹息。

师:深沉的叹息。

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是不是?请坐。

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

既然是“长叹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低沉一些。

我们一起来读。

(示范读)大家一起来。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好,一唱三叹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

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边读边品,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特别精彩的句子,来进行赏析。

(多媒体展示:品读诗歌,感受意境)(学生品读)好的,有的同学已经思考得比较成熟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句话用了对偶、夸张、用典的修辞手法。

它用了古代神话中“传说羲和每天驾着六条龙,拉着车子,载着太阳,周行于天下”这个典故,六龙回日意谓六龙之驾都因蜀道太高而无法穿越,只得载日而回。

这句话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衬托出蜀道的高耸。

师:用典的手法,哪里是用典?生:六龙回日。

师:六龙回日之高标,更准确的一点儿是用了神话传说,衬托出了蜀道之难。

老师想问一下,“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蜀道的蜿蜒曲折。

师:蜀道的蜿蜒曲折吗?对,要从诗歌的句意理解正确。

“回川”,“冲波逆折之回川”写的是蜀道还是写的水呀?生:水。

师:写的水急。

那么,写水急跟山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没有同学能帮他解答一下?为何能表现蜀道之高?生:这里用回川的溪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

师:用回川的急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是不是?因为我们说,惟见水急方能见山之高危。

好,你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师:等一下好吗?我是说刚才那一句有没有补充的?生:暂时没有了。

师:暂时没有了。

所以刚才那一句是将夸张与神话融合在一起,用水急来衬托山高。

所以,老师想请你把这句话来读出“山高水急之势”好吗?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你不妨加强停顿,效果会更好一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再试一试!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已经有进步了,但是可能声音太温柔了。

我们请这位男孩子来试一下,好吗?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再浓厚一点味道,读出那种山高水急之势。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同学们觉得读得怎么样?已经读得不错了,是吧?请坐!还有同学吗?生:我要赏析的句子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这两句是诗人李白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月”这种非常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一种蜀道上十分空寂和苍凉的气氛,也十分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难。

师:用这样一种孤寂苍凉的氛围,烘托了蜀道之难。

你能不能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将这段景物描绘一下?生:只见一只只鸟悲哀地在古木中哀号,仿佛在诉说些什么,但却听不清楚,因为它实在太高了。

鸟儿们,雌鸟跟着雄鸟绕着林间飞行,只是绕着林间飞行而已,因为它实在太高了。

又隐隐地听见杜鹃鸟在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为蜀道太高了,就像杜鹃鸟在啼血一样。

师:好,你说得已经不错了,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修饰地更加优美一些。

使得文字优美,我们可以加一些修饰语,或者是,文字方面精确一些。

比如说,刚才在古木之间,你可以把它连起来“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

还有老师刚才觉得,你说“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飞行”,“飞行”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下?生:飞舞。

师:飞舞!“飞舞”感觉还是太美了。

我们在这边的意境应该是比较凄凉的,对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呢?生:“盘旋”吧!因为那么多千年古木,它应该在找栖息的地方。

师:对,盘旋!同学们觉得怎么样?比较靠拢,是不是?所以这样修改我们觉得语言比较优美一些,是不是?请坐。

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一只只斑驳的鸟在悲哀地啼叫。

下面呢,同学们,在悲哀地啼叫,然后是,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也许它也害怕孤独吧!又听见子规在夜月下啼血,似乎在为这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好,身临其境,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氛围呀?生:感受到了蜀道上那种空寂苍凉的氛围。

师:空寂、孤寂、苍凉的氛围。

那么,我们说这段文字,诗人主要是选取了一些意象,来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

那些意象呀,同学们?可以把它们圈起来。

生:悲鸟、古木,还有雄鸟、雌鸟、子规和夜月。

师:雄鸟和雌鸟,这应该是悲鸟,是吧?悲鸟、古木,还有子规,还有呢?生:空山。

师:空山,夜月,是不是?请坐!那么我们说,抓住诗歌的意象,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

而且在诗歌之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有其固定的含义。

比如说,“梧桐”,它是凄苦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再比如,“明月”是寄托情思的载体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再有,“江水”代表了愁苦的绵长,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此处的“子规”有这样的一个神话。

传说,古蜀国有一个英勇的皇帝,他叫杜宇。

他爱戴子民,有自己心爱的恋人。

后被奸臣所害,凄惨地死去。

他心系百姓,牵挂爱人,所以他的魂魄,幻化为子归鸟,在日夜啼叫。

这就是子规啼血的典故。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内涵,所以“子规”成了古代文人表达悲情的重要载体。

请看一下这些诗。

(多媒体展示)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些诗句愁苦的味道。

“蜀国曾闻子归鸟”,一二!生(齐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而李白在《蜀道难》中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是雄雌盘旋最苦,而夜之所闻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

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妨齐读一下这段文字。

“但见……”读到“凋朱颜”。

“但见悲鸟……”,一起来!生(齐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的。

值得自己品味的句子,还有吗?生:我选择的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句,它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的这样一种反应,来烘托蜀道之高。

人在蜀道之中走的时候,他是“扪参历井仰胁息”,然后“以手抚胸”,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蜀道的高峻,所以使人在蜀道上走的时候,呼吸紧张,抚胸长叹。

用这样一些夸张的手法,首先渲染了蜀道之高,也渲染了在蜀道之上,这样的一个空寂和悲凉的环境的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