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2014-3更新)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2014-3更新)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三、位序-规模法则(奥尔巴克,1913年) 1. 位序-规模律:对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 城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 2. 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只需要把这个城市体系中每个城市 落到横坐标为位序、纵坐标为规模的双对数坐标图上, 就可以对这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通过严重敏、许学强、王法辉等人的研究,可以得到几点共识: 1.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按照一般的分类,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 规模分布类型; 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 各时期波动很大,主要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过程的不 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 回升; 4.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实际规 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 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1. 60年代以前,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无论在城市数量 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都是上升的趋势,在城市体系中的 地位得到加强,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2. 六七十年代情况相反,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在城市体 系的地位呈下降趋势,中等城市的增长最明显,小城市 没有得到法则; 3. 进入80年代,在小城市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大城市 尤其是特大城市又恢复了迅速增长的势头。城市规模结 构上呈现了“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型格局。
• 根据这些原则,在制定新时期的中国城市发展方 针时,应该包括以下要点: • 1、新的城市发展方针应是加强城乡联系,积极 促进各级城镇健康发展的方针; • 2、应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城市效益为中 心目标; • 3、应强调建立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积极相适应 的城市发展机制; • 4、要把城市基础设施的调整和改善放在重要地 位; • 5、要坚持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3. 第三类是我国重点开发的两个内地省区鄂和陕。首位城 市武汉、西安早先就是超越本省意义的华中和西北的中 心城市。省内二级中心不够发育,解放后小城镇虽有发 展,仍不足以改变首位比大的特点,可称为中级首位型; 4. 第四类有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赣、桂等 九个省区。中心城市较多,第一位城市的规模相对于全 省的人口规模来说并不突出,甚至很多情况下偏小,首 位比和不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是我国过去工业投 资相对较少的农业省区的类型,称为初中级平衡型;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 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样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
二、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在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中,是首位分布好还是位序-规模分布好? 有许多人对首位分布提出种种指责:
5. 第五类有晋、云、贵、新、甘等五个省区,原来经济比 较落后,除山西外,多数位于边远地区,解放后开发性 投资较多,省会城市的高速度增长是这些省区城市体系 变化的最大特点。属于开发中的初中级不平衡型; 6. 第六类省区有青、藏、宁,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城市 体系很不发育,数量不多的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规模不 大的省会城市,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特大,属于初级首 位型。
• 我国省区的城市规模被分成6个类型: 1. 第一类是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两个省区。虽然首位 比相当大,但各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更有多个大中型 规模的核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小城镇也很发达。是我国 的增长、经济核心区。可称为高级首位型,以苏沪最典型; 2. 第二类是辽、黑、鲁、川、粤五个省区。它们也有强大的 中心城市,而且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它等级的城市也 基本齐全。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都属中等,是我国经济相 对发达或经济规模较大的省区。属于中级平衡型;
④ 中等城市重点论,其主要观点为: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 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 心的城乡网络结构, ⑤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者主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 合理的城市体系。
• 要制定一个好的、能指导全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城 市发展方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1、要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背城市发展的一般 规律。 • 2、指导性而不是指令性的。 • 3、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 • 4、阶段性而不是永久性。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 4、四城市指数:S=P1/(P2+P3+P4)。 • 5、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11)。 • 6、首位度指数: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四 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 是2。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只考虑两个城 市更能全面的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它们的共同点在 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它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 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3. 1978年以后国民经济进行了几年的“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目标是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生产,压缩重 工业和基本建设规模,这使许多重工业转向和综合性大 城市因调整而一度经济不景气。相比之下,一批以轻纺 工业为主的中小城市脱颖而出成为“明星城市”。农村 经济改革也使小城镇长期萎缩的局面彻底改变。于是1 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正式把“控制大城市规 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作为国家的 城市发展总方针,补充了对中等城市的对策,在形式上 更趋完整。
4. 1990年城市规划法又把上面的方针改为“严格控制 大城市规模,合理方针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但关于我 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正常的学术讨论仍在继续。 主张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学者,主要列举了以下论点来 支撑他们的结论: ① “中国大城市发展过快”说,认为中国100万人口以 上的大城市在1982年以前长期处于失控状态; ② “中国大城市数量过多”说,认为中国大城市之多世界 第一; ③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头重脚轻”说,认为中国大城市人 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太高,而小城市比重太低; ④ “大城市带来城市病”说,认为由于中国大城市人口的 过度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 ⑤ “资本主义大城市增长”说,认为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城市规模的政策时,认为 中国大城市发展过快,大城市人口长期处于失控状态,根 据资料统计后认为1949-1982年33年间中国1 00万人口以上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48%, 是全国存在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78%的1.6倍。 • 上述的基本估计并不正确,他们的依据是1949年中国 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共计人口100 3.9万,1982年增加到20个,人口共计420 5.1万,按此计算,年均增长率为4.48%。这里的 “增长速度”包括了新晋级的15个城市的人口基数,根 本不是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实际增长速度。
中国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
• 珠江三角洲 • 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各城市的规模分布体系(2004)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一、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1.“一五”时期国家推行“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建设 方针确保了当时国家工业建设的中心项目所在的重点工业城市 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五六十年代,出于对国际严峻形式的估计,毛泽东的城市建 设思想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集中”发展转向“分散”发展, 开始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这种城市建设的 指导思想一直持续到1976年。整个六七十年代城市人口反 向流入乡村,大城市发展极为缓慢,小城市也没有发展起来, 建制镇的数量还有所下降。
二、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 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 点概括有这样几种: 1、小城市重点论,主要观点有: ①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 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 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 件”。
2、大城市重点论,其重要观点有: ① 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 国的普遍概率,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 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 ② 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大城市 发展的主要依据。 ③ 有些学者论证了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 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 面的种种优势。
② 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 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 的恶果。 ③ 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④ 小城镇重点论特别强调中国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 城”,“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向城 市转化过程中的蓄水池”,“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发展 的唯一道路”等观点,认为这正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1、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
2、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对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 更合理的资源利用; 3、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 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 4、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等等。
有人从传统的规模经济和聚集聚集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 指出空间集中的有益影响: 1.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 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2.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 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3.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 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没有关系? 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城市的首位分布是和经济发展的 低水平联系在一起的,甚至简单地说,经济不发达是造成首 位分布的原因,反之,经济发展是城市体系均衡发展的原因。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1939年)
1.首位城市:把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 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2.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 度,已经成为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常用指标。 3.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四城市指 数和11城市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