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1.施莱登和施旺利用显微镜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
(必修一P10)
2.台盼蓝染色实验(必修一P43)
3. 细胞膜的制备(必修一P40)
4.分离各种细胞器(必修一P44)
5.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必修一P48)
6. 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研究,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可
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必修一P65)
7.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即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必修一P68)
8.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必修一P69)
9.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札尼证明了胃液具有消化作用的实验(必修一P78)
10.酶本质的探究(必修一P81)
11.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
气。
(必修一P101)
12.1779年,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只有绿叶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必修一P101)
13.1845年,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必修一P101)
14.1864年,萨克斯通过半叶遮光实验(饥饿处理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必修一P102)
15.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
(必修一P100)
16.1939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标记H2O和CO2)进行探究,证明光合作用
产生的氧气来自水。
(必修一P102)
17.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用14C标记CO2)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必修一P102)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并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
(必修二P2)
19.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必修二P27)
20.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必修二P28)
21.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必修二P43)
22.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分别进行实验)说明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必修二P43)
2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必修二P44)
24.克里克和沃森通过构建模型法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必修二P48-49)
25.制作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必修二P50)
26.贝利斯与斯他林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发现了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和激素调节。
(必修三P23)
27.达尔文以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为材料,发现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必修三P46)
28.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必修三P47)
29.拜尔在暗处进行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必修三P47)
30.温特将经过燕麦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必修三P47)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