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课件 苏教版
高二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课件 苏教版
(《季氏将伐颛臾》)
(过错——责备)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辞——找借口) 5.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鼓——击鼓)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同上) (树木——种植)
7.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
(衣服——穿上)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 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烛之武 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 用法:使……退却)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 (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 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 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 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 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1.活用为名词。2.用作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整洁 → 使……整洁) (美丽 → 使……美丽) (饱 → 使……饱)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 (尊贵 → 使……尊贵)
5、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愉快 → 使……现出愉快的神色)
4.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
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 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 词活用成了状语 。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用名词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 状态。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D.表示 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E.表示动作、行 为所凭借的工具。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5、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
(幼小 → 幼儿)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圣明 / 圣明的人)(愚蠢 /愚蠢的人) 7、小学而大遗。 (《师说》) (细小 / 小的方面)(与“小”相对 /大的方面)
8、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细小/ 小的收获)(与“小”相对 大的方面)
(军队——驻扎) 23.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王——称王)
2.名词活用为使动
2.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 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 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 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 用作名词,恩惠)
2、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
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 作名词:盟约、联盟) 3、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 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 的军队)
4、此亡秦之续耳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2.南取汉中。(《过秦论》)
(南——向南)
3.西举巴蜀。(《过秦论》) (西——向西) 4.东割膏腴之地。(《六国论》)
(东——向东)
5.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北——向北) 6.仓皇东出。(《伶官传序》) (东面——向东) 7.汶水西流。(《登泰山记》) (西面——向西) 8.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东面——向东) 9.东犬西吠。(《项脊轩志》) (西面——朝西) 10.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北面——从北面)(西面——向西面)
来见项王/欲止不内
(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 4、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击退)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动词使动用法, 使……兴盛;使……灭亡) 6、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鸣:使……鸣)
3.动词的为动用法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
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 示“发芽” 1.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约——订立盟约) 2.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
3.无乃尔是过与?
(错误 / 弄错)
3.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如:“以愚黔首”(《过秦论》)“愚”,表 示“使... ...愚笨”。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利益 → 使……得到好处) 2、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定 → 使……安定)
1.内立法度。(《过秦论》) (国内——在国内)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夜间——在夜间) 3.有大石侧立千尺。 (《石钟山记》) (旁边——在旁边)
4.使不上漏。(《项脊轩志》)
(上面——从上面) 5.前辟四窗。(《项脊轩志》)
(前面——从前面)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旁边——从旁边)
今天我们来学习 “文言文词类活用”
田家炳中学 陈 健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 名 词 的 活 用
三 形 容 词 的 活 用 .
•1.一般动词。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作状语。 •1. 名词。 •2. 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二 动 词 的 活 用
.
(帝王——称帝称王) 15.会盟而谋弱秦。 ( 《过秦论》) (盟约——订立盟约) 16.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序列——排列) 1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册——造册登记)
18.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路——取道) 19.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王——称王) 20.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 21.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 (寿辰——祝寿) 2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5.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翅膀——像翅膀一样) 6.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奴隶——像对奴隶一样) 7.廊腰缦回。 (《阿房宫赋》) (腰——像腰一样) 8.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蜂窝——像蜂窝一样) (水涡——像水涡一样)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 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 所见知所不见 1、“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
2、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缺少 :缺少的东西。困窘 : 困乏的东西) 3、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勾践灭吴》 (有利 → 有利的时机)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德才兼备 → 德才兼备之人) (年轻的 → 年龄小的人) (年长的 → 年长的人)
(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 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7、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见 : 看见的景物)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
9、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
(艰险偏远/ 艰险偏远的地方)
2.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
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 词。 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坏、 破旧 → 损害) 1、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不多 → 缺少) 2、且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衰弱 → 减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
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 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 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 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 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 “其”或“之”字,被定语修饰。如:求 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救”,表示“救兵”。
(边邑——把……当作边邑)
2.吾从而师之。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3.耻学于师。 (《师说》) (羞耻——以……为羞耻)
4.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 老师——以……为老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羞耻——以……为羞耻)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镜子——以……为镜子)
3、念悲其远,亦哀之矣。《触龙说赵太后》
(遥远 → 远嫁) 4、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好的 → 喜欢)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骄傲 → 轻视)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尽,完 / 走到尽头) 7、火尚足以明也。 (明亮 / 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9.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恶——归罪;归咎)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河水——游泳)
11.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南面——南飞)
(南面——南行)
13.过秦论(《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