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9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

四、质疑课题,
议痴人
1.在这样一个夜晚,是不是只有张岱一个人出来了?
明确:还有舟子和金陵客
2.张岱和他们(舟子、金陵客)会不会成为好朋友?
明确:
学生回答能成为好朋友或不能成为好朋友皆可,但一定要用文本中的字词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如:
⑴认为舟子与张岱不能成为知己的,应抓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及“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两句来证明舟子根本就不懂张岱,张岱也不把舟子放在眼里。
及下船:_______舟子喃喃曰:________
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2.掌握下列句子大意。
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理解探究
1.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思考:张岱看到了一副怎样的雪景?
2.补出下面语句的省略成分。
3.如果你是舟子,现在当你了解了张岱的“痴”后,在他下船时你会说什么呢?
舟子_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体学生再次朗读课文。(配乐)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张岱的生平及时代背景的介绍,结合回顾前面的雪景描写,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解开真正的“痴”之谜。这样既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也能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二、朗读课文,
寻文眼
1.教师配乐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句读。
更定gēng挐ráo毳衣 cuì
强饮 qiǎng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2.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
明确:“痴”。
3.作者为了去看雪景有哪些“痴”举?
明确:天寒地冻、夜晚时分一个人出去看雪。
(设计意图:在初步朗读感知的基础上,明确全文的核心,即张岱的“痴”,为接下来由浅入深地探讨“痴”的深层含义做准备。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俱”、“绝”、“挐”、“毳衣”等关键字词的解释。)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你觉得金陵客和舟子是出来干什么的?
4.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文章又出现了舟子,这是不是矛盾?
六、总结课文,
留作业
总结:
今天我们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走进了张岱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张岱的“痴”。课后推荐阅读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你或许会在他如歌似梦的回忆中对他的“痴”有更深的体会。
作业:
1.积累、巩固重点文言字词;
2.阅读张岱《自为墓志铭》;
3.以《我眼中的张岱》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随笔。
2.欣赏雪后西湖之奇景,感悟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更( )定 余挐一小舟( )毳( )衣
雾凇( )沆砀( ) 铺毡( )强( )饮
二、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理解下列加点词句意思。
1.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余挐一小舟:________雾凇沆砀: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强饮:________
29.湖心亭看雪
课题
湖心亭看雪
课型
略读
课时
1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内心世界;
2.过程与方法:诵读、想象、揣摩关键字词句,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赏景、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层次的“痴”。








走近作者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文言语法现象;
教学设计:
一、引入小文,
导新课
屏幕展示张岱的《自题小像》。
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投影展示】
“功名耶落空 ,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自题小像》
(设计意图:从张岱的自嘲小文入手,突出张岱的“独特”,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为接下来引出“痴”人做铺垫。)
五、拓展延伸,
悟痴情
1.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美景却无心欣赏呢?请看大屏幕,想想当时来看雪的张岱有什么心事?
【投影展示】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明亡(崇祯十七年)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作者在这本书中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记忆,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三、咬文嚼字,
赏奇景
张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哪些词句很特别?
明确:
这是一副冰雪弥漫、浑然一体的雪景图(三个“与”字的连用),在这样一个天大地大自我渺小的境界中,作者最终将自己融进苍茫浩瀚的宇宙中。(“痕”“点”“芥”“粒”)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让学生体悟雪景之奇,雪景之美,作者用笔之妙。为理解张岱深层次的“痴”作铺垫。在此过程中落实“雾凇沆砀”、“一”、“而已”等词句的翻译,分析三个“与”连用,量词“痕”、“点”、“芥”、“粒”及“而已”等字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哪里是来赏雪的?他是半夜起来散心的。
【投影展示二】
张岱是个都会诗《<陶庵梦忆>序》
是啊,此刻的他又怎会有金陵客般的雅兴去赏雪呢?他只有忧愤,只有痛楚,在难以入眠的夜里,他唯有出来散心,寻求精神世界的归依。他将自己融入到一片冰清玉洁的世界中,此刻的他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我们终于明白在题目中他为何不用“赏”而用“看”了。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他对故国的一往情深在一开篇就跃然纸上;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一个虽然不是朝廷命官,却有着比朝廷命官更为自觉的民族意识的张岱;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在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里的那种不一般的“痴”,在这种“痴”中还有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明确:张岱对明王朝有着深厚的感情。明王朝灭亡后,他毅然拒绝清政府让他入朝作官的邀请,入山写书,以此终老。崇祯五年,明王朝虽然还没有灭亡,但已经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了,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张岱,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心事重重,他在为他热爱的国家担忧啊!
2.这样的张岱,在天寒地冻半夜三更起来到还是想赏雪的吗?他想干什么?
附:板书设计
忧国


景人
在探讨该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认为他们能成为好朋友,还是不能成为好朋友,都可以发现:面对同一场雪景,张岱为何不能像金陵客一样去“赏”雪,而是去“看”雪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人物的探讨,引出“看”雪与“赏”雪的不同心境,让学生明白张岱的“痴”不同于世俗层面的“痴”,简洁、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在此过程中落实“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关键词句翻译。)
⑵认为金陵客与张岱能成为知己的,应抓住“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及“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两句话来阐述。(链接一个背景资料:张岱家族的人酒量很小,都不能喝酒。)
⑶认为金陵客与张岱不能成为知己的,应要引导学生对金陵客喝酒的豪华排场及愉悦的心情与张岱作对比,抓住“拉”、“强”、“别”三个词以及围绕“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句答非所问的句子来阐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