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及对策

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及对策

统计与决策2007年9月(理论版)摘要:针对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认识方面的不足,从银企关系、仓储方式和质押物流动性等角度研究了这一业务的演化路径及机理,确定了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现阶段以银行和物流仓储企业合作模式为主和以公共仓储业务模式为重点的基本特征,预测了这一业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金融学;存货质押融资;演化路径;质押中图分类号:F83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07)09-0115-03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及对策李毅学1,何宗平2,冯耕中3,王俊奇4(1.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南昌330013;2.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10021;3.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4.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西安710065)1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演化路径及机理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历史发展的总结,可以得出存货质押融资业务银企关系的演化路径如图1所示。

在图中,第一阶段的a代表企业将存货质押给银行,银行则在考察了企业和存货的具体情况后给予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b代表银行将这些质押的存货放入物流仓储企业的仓库里储存,物流仓储企业对银行的关系只是简单地提供仓储服务的功能,对借款企业则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

第二阶段的基本流程是,物流仓储企业在审核了借款企业的质押存货后,给银行开出相关证明并提供有关质押存货和企业的有关信息,银行则综合考虑后给予借款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在贷款期间,如果银行允许,借款企业可以在补充新的质押存货或交付保证金的情况下抽回质押存货,而银行则委托物流仓储企业对这一过程进行实时监控[1]。

因此,第二阶段的c代表银行在借款企业质押了存货后发放贷款,并监控企业的具体运作,而借款企业则负责最终回款给银行,d代表银行委托物流仓储企业审核质押存货和企业的信息,并定期监控质押存货在仓库中的状况,而物流仓储企业提供给银行相关证明、信息和建议,e代表物流仓储企业对借款企业和其提供的质押存货信息进行实时监控,而借款企业则在物流仓储企业的监控下进行正常的运营。

很明显,第二阶段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典型的三方模式。

在这种三方模式下,银行要物流仓储企业紧密配合,需要很多的激励和监督,因此,银行会考虑第三阶段的模式,即银行综合授信给物流仓储企业,物流仓储企业则自行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的f表示借款企业提供质押存货给物流仓储企业,而物流仓储企业则给予借款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同时实时监控企业的具体运作和质押存货的情况。

最后一个阶段是银行与物流仓储企业合并形成物流银行直接对借款企业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所以,这一阶段的g表示借款企业提供存货给物流银行,而物流银行则给予借款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同时实时监控企业的具体运作和质押存货的状况。

基于演化路径图及其描述,结合相关理论,可以得出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演化机理。

在银行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始阶段,银行对这一业务并不熟悉,它们不了解质押存货的价值、价格波动、品质规格等相关信息,也不了解或因成本太高而不愿了解借款企业的运营状况,物流仓储企业如果参与这一业务,也仅仅限于给质押存货提供简单的仓储服务,因此,这一阶段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实际上是一种银行和借款企业间的初级的两方关系,在这种关系下,银行对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会非常的谨慎,一些指标的设立,如贷款利率、贷款价值比率和平仓线等,会非常的保守,而且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将以一次性的静态质押为主,对企业运营的支持力度也将非常的有限。

第一阶段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运营效率相当的低,因此,随着竞争的加剧,规避风险的需要以及对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认识的加深,第二阶段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会逐渐地得到发展。

相比而言,这一业务模式因为符合专业化分工的要求而具有较高的运营效率[2]。

在这一阶段,银行拥有大量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472036)图1存货质押融资业务银企关系演化路径图115的闲余资金,而物流仓储企业相比于银行则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专业技能,它们可以在贷款前为银行提供有关企业和质押存货的准确信息,在贷款中,可以实时监控质押存货的价值波动、进出库情况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借款企业违约后,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行业地位和信息优势将质押存货更大比例地及时变现。

这样,在物流仓储企业的参与下,银行就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来支持企业的运营[3]:它们可以在保持质押存货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企业将质押存货变现,允许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和例如应收帐款业务等其他联系较为紧密的融资业务结合,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使自己在竞争中获得了比较优势,扩展了自己的业务空间。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个对物流仓储企业的激励问题。

因为在这一模式下,银行和物流仓储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使物流仓储企业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专业技能,规避道德风险,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必然产生激励成本。

正是出于对激励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权衡,再加上简化操作流程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一些银行在业务中实行了第三阶段的统一授信方式,即银行将一定的贷款额度拨给物流仓储企业,由物流仓储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发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设立合乎实际的合约和确立相应的业务模式,银行只收取事前协商的资本收益。

这种模式使物流仓储企业具备了“物流银行”的雏形。

出于进一步提高交易效率的考虑,关于这一业务的产权配置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因为银行与物流仓储企业的资产或活动联系较为紧密,在这一业务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要政策允许,双方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受制于人以及单独获取利益等原因会考虑合并成为同一产权主体。

这样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就出现了更为高级的一种两方关系,即物流仓储企业和银行组成的物流银行直接与借款企业发生业务联系[4]。

2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银行为了降低借款企业的信贷风险,常常需要借款企业出具担保。

从国外的担保实践看,动产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在美国等发达国家,70%的担保来自于动产担保。

而在动产担保中,存货和应收帐款是多数企业都拥有的资产,它们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和变现性,有着比机器设备和知识产权更高的担保价值,因此成为了西方重要的担保资源。

比较于西方,我国企业的主要担保资源却是不动产。

单一的不动产资源非常有限,企业的动产资源却很丰富,这造成了银行大量闲置资金与企业对资金融通巨大需求的强烈对比,也造成了企业大量动产资源的闲置。

我国银行不愿将动产作为担保资源,一方面是出于相关法律制定和执行的原因[5],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传统担保模式的不足。

以存货的担保为例,在传统的担保模式下,银行与借款企业的关系是前文所分析的一种初级的两方关系,我国商业银行对质押存货的价值、品质、销售状况等缺乏足够的信息,也找不到合适的监管人实时的监控质押物出入库和借款企业的运作情况,于是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银行将不得不忽视企业所拥有的丰富的存货担保资源。

为了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沿海的一些银行和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合作积极地进行了金融创新。

它们借鉴西方的经验,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开创并发展了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

由于按法律规定,我国商业银行不被允许进行混业经营,它们缺乏进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所必需的仓储资源、专业技能和相关信息。

相反,国有的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在这些方面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例如,中国诚通集团所属成员企业就拥有100多家标准化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3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年4000万吨,它们还具有良好的市场品牌和管理经验,但根据《担保法》,它们却不能单独从事信贷业务,更何况我国物流仓储企业本身的自有资金也很缺乏。

这样,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上,我国的商业银行和大型的物流仓储企业就具有了很强的互补性,由大型物流仓储企业、银行和借款企业三方构成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在现阶段的中国就比较适合[6]。

这种业务模式类似于前文分析银企关系的演化路径时所描述的第二阶段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这和西方现阶段经常采用的物质银行的模式具有很大不同。

而且,中国现阶段以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包括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模式也决定了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基本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01年底,我国有各类现货商品交易市场9.3万个,交易额达32826.85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4.79%,相当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7.32%,其中,超亿元的大型交易市场有3273个,交易额17704亿元,占全部商品交易市场总交易额的53.9%。

由此可见,这种流通模式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它衍生了大量对公共仓储的需求,扩展到存货质押融资领域,也表明前文所分析的公开仓储模式在现阶段的中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比于公共仓储模式,就地仓储模式则由于受财务真实性、信息化和借款企业道德风险的影响在目前的中国还难以迅速的发展。

此外,通过物流仓储企业和银行近些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质押品的流动性方面,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已有很大的改进,它们已经从开始时的静态质押,发展成为包括循环质押(滚动质押、置换仓单质押、信用或保证金置换仓单质押和动态控制存量下限质押(流动质押)等多种形式的动态质押模式[7],从而有效地支持了借款企业的生产运作,提高了运营效率。

至于与其它融资业务的结合方面,由于受法律条款、信息技术、诚信氛围等多方面的综合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明显的差距。

3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与相116统计与决策2007年9月(理论版)关对策结合前文对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演化路径的分析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大体总结出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趋势:(1)目前动产产权登记制度的混乱和低效率,保护产权措施的不力以及银行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的薄弱等等严重地制约了动产质押(包括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一旦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权法》得以颁布,外资银行涌入促进竞争,以及银行和物流仓储企业的业务操作经验和风险管理水平逐渐提高,那么银行将更加贴近市场,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动产资源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也将会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2)由于我国物流仓储企业和银行在存货质押融资方面的强烈互补作用,使得今后较长时间内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三方模式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物流仓储企业获得银行的统一授信后自行开展融资业务的模式,由于有效地解决了对物流仓储企业的激励问题,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如果政策允许银行进行混业经营,那么物流仓储企业与银行就可能兼并成同一企业,形成类似西方的物流银行的形式,那时将出现三种模式并存的现象,实际采取那种模式取决于交易成本的考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