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技术.pptx

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技术.pptx

.④ 对马福炉的使用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⑤ 如供试品不易灰化,可将坩埚放冷,加热水或10%硝酸铵溶 液2ml,使残渣湿润,然后置水浴上蒸干,残渣照前法炽灼,至 坩埚内容物完全灰化。
⑥ 炽灼操作时,实验人员不得离去,并注意防止供试品燃烧或 引起其它事故。
4.计算
总灰分含量( % )= M1/M ×100% M 为炽灼前供试品的重量,g
L % (ppm) =
V× C
S
×100% (106)
计算实例(P137) 1.阿胶中砷盐限度的计算 2.黄连上清丸重金属检查时,所需标准铅溶液体积的
计算。
②准确测定法
采用重量法、仪器分析法等测定杂质的准 确含量,并与杂质限量比较做出判断。灰分 (泥沙)、农残、铅等有害元素、甲醇等杂 质的检查均采用此法。
五、杂质的限量检查
在不影响疗效和不产生毒副作用的前提下,允许制剂中的杂质 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存在。因此,中国药典规定的杂质检查均为限 量检查。
六、杂质限量
是指药品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 百万分之几(ppm)来表示。
杂质限量公式:
杂质最大允许量
杂质限量%(ppm)=
×100%(106)
2.操作方法
按上述总灰分测定法制备供试品的总灰分。取所 得的灰分,在坩埚中加入稀盐酸约10ml,用表面皿 覆盖坩埚,置水浴上加热10分钟,表面皿用热水 5ml冲洗,洗液并入坩埚中,用无灰滤纸滤过,坩 埚内的残渣用水洗于滤纸上,并洗涤至洗液不显氯 化物反应为止。滤渣连同滤纸移至同一坩埚中,干 燥,炽灼至恒重。根据残渣重量计算供试品中酸不 溶性灰分的含量(%)。
样品量
七、杂质检查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比色法)
即取一定量与被检杂质相同的纯物质或其他对照 品配制成标准溶液,与一定量供试品溶液,在相同 实验条件下,比较反应结果(如颜色深浅),从而 确定制剂中杂质的含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重金 属、砷盐、乌头碱等杂质检查即采用该法。
由于样品(S)中所含杂质的含量是通过与杂质 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来确定的,杂质的最大允许量也 就是杂质标准溶液的体积(V)与其浓度(C)的 乘积,因此杂质限量(L)可按下式计算:
第四章 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技术
(Check of Foreign Matter)
第一节 概述
一、杂质的定义
一般是指无医疗作用且能影响制剂质量的或对人 体产生危害作用的物质。
二、杂质检查的意义
为了确保中药制剂的安全性,《中国药典》2005 年版对杂质检查做出重要修订,收载了原子吸收分 光光度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MS)等先进技术,对重金属、砷盐等有害物 质进行检测;增加了有机磷类农药、除虫菊酯类农 药残留量的检查项目。
2.酸不溶性灰分 系指总灰分加盐酸处理后,得到的不溶于盐酸
的灰分。由于草酸钙等生理灰分可溶于稀盐酸, 而泥沙(主要为硅酸盐)等外来无机杂质难溶于 稀盐酸,因此,对于那些生理灰分含量差异较大, 特别是在组织中含草酸钙较多的中药(例如大 黄),酸不溶性灰分能更准确反映其中泥砂等杂 质的掺杂程度。
三、总灰分测定法
二、灰分检查
包括总灰分检查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1.总灰分 系指样品经高温炽灼,破坏分解后,剩下的非挥
发性灰烬 。较纯净的药材或制剂,其总灰分主要为 生理灰分即药品本身所含的各种盐类 (例如夏枯草 中的钾盐,大黄、甘草、红花中的草酸钙等,故生 理灰分不属于杂质。),以及少量允许存在的外来 无机杂质(泥沙等)。 在生理灰分相对稳定的前提 下,药品具有一定的总灰分含量限度。如果总灰分 含量超限,则说明药品含有过多的泥沙(主含硅酸 盐)等外来杂质。
M1 为炽灼后供试品的重量,g 5. 结果判断
将计算结果与药品标准进行比较,低于或 等于限度的,总灰分符合规定;高于限度的, 则不符合规定。
四、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
1.测定原理
供试品在500~600℃高温炽灼,使其中有机物 完全氧化分解逸出,往残留灰分中加入稀盐酸, 溶解其中的草酸钙等生理灰分,滤去酸水,得到 难溶性残渣(酸不溶性灰分),根据残渣重量, 即可计算出供试品中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
③灵敏度测定法
该法不用标准溶液进行对比分析,而是在供 试品溶液中加入检测试剂,在一定条件下,观 察有无反应发生,即以该反应的灵敏度来控制 杂质限量。
如肉桂油中重金属检查。(P138)
第二节 灰分检查法
(Ash Test)
一、意义
灰分检查主要是控制药材和中药制剂中泥沙等 杂质的含量,对于保证药品品质和洁净度有着重 要意义。
1. 测定原理: 供试品在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600℃高温炽灼,使其
中有机物全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 等逸出,而无机成分生成灰分残渣,根 据残渣重量,即可计算出供试品中的总 灰分的含量。
2. 操作方法
供试品粉碎,过二号筛,混合均匀,取供 试品2~5g(如需测定酸不溶性灰分,可取供 试品3~5g),置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称定 重量(准确至0.01g)缓缓炽热,注意避免燃 烧,至完全炭化时,逐渐升高温度至500~ 600℃,使完全灰化并至恒重。根据残渣重量, 计算供试品中总灰分的含量(%)。
三、杂质的来源
中药制剂中的杂质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 是由中药材原料中带入;二是在生产制备过程 中引入;三是贮存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使 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改变而产生的。
四、杂质的分类
中药制剂的杂质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两类。
1.一般杂质
指自然界中分布比较广泛,普遍存在于药材之中, 易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3. 注意事项
① 测定前,坩埚应洗净,干燥至恒重(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 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供试品炽灼后也要至恒重。
② 取供试品2~3g(3~5g),可用托盘天平(感量0.1g); 称 定重量(准确至0.01g),应使用分析天平(感量0.001g)。
③ 移动坩埚应使用坩埚钳,不得徒手操作;称量操作应准确无 误,否则影响测定结果。
如泥沙(硅酸盐)、重金属、砷盐、有机氯类农药、 甲醇、酸、碱、氯化物、硫酸盐、铁盐等。它们的检 查方法均在《中国药典》附录中加以规定。
2.特殊杂质
指在制剂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可能引入或产生的某 种(类)特有杂质,而非大多数制剂普遍存在的。这 类杂质被列入《中国药典》中有关品种检查项下。
如,大黄流浸膏中的土大黄苷、阿胶中的挥发性碱 性物质和附子理中丸中的乌头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