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IUPAC与中国化学的发展摘要:IUPAC从成立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成为化学界的一种权威,尤其是它制定的命名规则更是化学界的法则,而中国化学的发展在近几十年来也是成果斐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学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中国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化学界和IUPAC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两者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使化学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果!关键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IUPAC)中国化学共同发展一、IUPAC的简介(一)IUPAC的成立与发展IUPAC 成立于1919 年,它是由世界各国化学会或科学院为会员单位组成的一个非赢利性质的学术机构。
现在有会员国43个。
还有一些观察员国家(并非IUPAC 正式成员组织,不交纳会费,也没有选举权,如罗马尼亚化学会、保加利亚化学会、巴基斯坦化学会等16 个国家的化学会) 。
另有31 个附属机构和大约250 个企业会员。
世界著名的杜邦公司、3M 公司、契巴-加基公司、以及中国的上海石化都是它的企业会员。
IUPAC是顺应国际社会对于化学方面日益强烈的标准需求而诞生的。
由于19 世纪后期全球商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化学物质的原子量、测定方法、化合物命名及符号等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早在1860 年Kekule 就倡议组织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这些会议的结果就是1892 年的日内瓦有机化学命名原则。
进入20 世纪后,化学家的国际合作更多了。
在1911 年, IUPAC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合会( IACS) 在巴黎开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元素和有机物的命名、原子量标准、物理常数标准、编辑出版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关于出版格式的标准、关于防止同一文章重复发表的办法。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1919年于罗马正式成立了IUPAC。
百年来, IUPAC 把全世界化学工作者团结在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也赢得了声誉,大家熟悉的IUPAC 命名法、IUPAC 原子量国际标准都是在化学界具有立法性质的规定。
IUPAC是隶属国际科联( ICSU) 的一个专业国际性学会(另外还有IUPAP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学联合会; IUPAB ,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学联合会等等) ,它团结、组织了全球化学家,是在各国际专业学会中组织较为完善,活动较好的一个。
IUPAC 还向其他国际组织如WHO(世界卫生组织) ,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UN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 , ISO (国际标准组织) 等提供有关化学方面的建议和标准。
(二)IUPAC的组织介绍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又译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化学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也是各国化学会的一个联合组织。
以公认的化学命名权威著称。
命名及符号分支委员会每年都会修改IUPAC命名法,以力求提供化合物命名的准确规则。
IUPAC 也是国际科学理事会的会员之一。
IUPAC是非政府、非营利、代表各国化学工作者组织的联合会,其宗旨是促进会员国(Member Countries)化学家之间的持续合作;研究和推荐对纯粹和应用化学的国际重要课题所需的规范、标准或法规汇编;与其他涉及化学本性有关课题的国际组织合作;对促进纯粹和应用化学全部有关方面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实现上述宗旨中尊重非政治歧视原则,维护各国化学工作者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权力,不得因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而遭受歧视联合会由理事长领导,下设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并由秘书长和司库组织秘书处。
理事会领导七个专业委员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高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化学委员会。
其领导机构为理事会,由理事长、秘书长、司库、前任理事长、各专业委员会主席和不少于十名的当选理事组成。
理事长任期两年,任满后由副理事长升任,副理事长由选举。
其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Council),由各会员国化学组织各派 1~6名代表组成,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讨论和通过各专业委员会(Division Committee)提出的报告和推荐的命名法、标准、术语、符号、原子量、计量单位、分析方法等,并改选领导成员。
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Bureau)主持工作。
在理事会闭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Executive Committee)处理日常工作。
理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领导和协调所属各工作委员会(Commission)和工作组的工作。
二、中国化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学在明末清初由欧洲传入,而明显的发展则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以后。
中国现代化学的迅速发展则是建国以后的事。
1949年零散的化学学科逐步整合,化学学科体系得以重建。
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的21个研究所中,有物理化学研究所(上海)和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
至1956年科学院化学类研究所已有4个,分别是有机所、大化所、应化所和化学所。
当时高等院校也有一支研究力量,在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学报》上1954~1957年共发表论文215篇,其中高等院校的成果就有104篇。
1956年,国务院着手编制中国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对我国化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科学院又分别在广州、成都、兰州、新疆、青海、北京、上海、山西、福建等地新建了9个新的化学类研究所。
重视基础研究与完成国家急需的重大应用任务相结合,是这一时期我国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12年规划提出了要加强高分子学科的建设,为满足高新尖端技术的需要而进行特种高分子的研究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高分子科学系(下设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两个专业),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0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物理研究室,同时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合成橡胶结构表征、黏弹性和加工为目标开展研究,为我国高分子工业的初创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时期高分子科研工作者不仅合成了国外已有的品种,也合成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品种。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到1975年基础理论研究几乎全部停止,研究人员流散各地,全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完全瘫痪。
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化学工作者在坚持研究,利用有限的条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卢嘉锡、蔡启瑞一直在做生物固氮模型;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的工作在国际生物有机化学界产生了影响。
聚丙烯纤维、封装材料等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成果。
而70年代初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以及与之配套的顺丁橡胶生产工艺,是我国独立自主进行化工过程开发应用的一个典范,对我国的化工生产和材料合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成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标志,但是,国内的科学研究已封闭了10年之久,对国际化学发展状况所知甚少,研究方法仍是在沿袭以前的传统,进展缓慢,各分支学科均陆续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1983年国家编制了《1986年至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其中的五项任务之一是抓好一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化学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有了新的部署,如开展了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络合物化学、静态与动态结构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表面化学(特别是固体表面化学)、光化学(包括非线性激光化学)、与发展各种新材料有关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无机固体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填补过去的空白。
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化学的可持续发展描绘出更广阔的发展蓝图。
如今我国的化学科学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伴随着研究队伍的更替与调整,化学开始在新的起点上迎接生命科学、高新技术和国家发展所提出的种种挑战,并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主动发展适合国家需求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潜在产业。
目前,我国高校共有250多个化学院系,有各类化学研究机构近千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部门开放实验室23个以及省市实验室16个,共计58个。
这些实验室大都配备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装备。
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专业化学期刊已超过30种。
我国的化学与国际相比既有领先,又有差距;其贡献既显著又不全尽人意。
一方面,我国化学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自主工业的建立,包括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化学研究水平与国际的差距、与国家需求的差距,制约了国家许多方面的发展。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化学自身发展时间不足的限制,有研究机制上的缺陷,有资金和政策指导上的不足,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
经过几代化学家的不懈努力,化学基础研究和以化学为依托的化学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化学科学成为国际化学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成果,而且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IUPAC与中国化学发展的联系中国化学会一贯重视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国际组织和各国兄弟学会的联系。
自1979年以来正式参加的国际组织有5个: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国际热分析联合会(ICTA)、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PPF)。
此外,中国化学会还是国际催化会议(ICC)的理事会成员。
其中尤以IUPAC最为重要。
近20余年来,有68位中国化学家代表中国化学界先后在世界化学界最大的国际组织IUPAC中任各级职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召开的较重要的国际会议有:第三十四届IUPAC学术会议、第十九届IUPAC金属有机化学会议、IUPAC 2002世界高分子大会、IUPAC第17届世界化学教育大会等。
另外,第40届世界化学大会(IUPAC Congress)及第43届世界化学会员大会(IUPAC General Assembly)于2005年在北京召开。
这些活动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我国化学工作者交流的需要,为我国化学家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化学会将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完善不同分支、不同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交流活动。
根据会员知识层次、工作需求组织相应活动。
努力提高学术刊物质量,力争创办出在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期刊,适应化学工作者的需要,真正反映出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与现状。
中国化学会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与国际组织尤其是IUPAC的联系,进一步组织系列性国际会议,满足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要,为广大化学工作者创造交流的条件,扩大我国化学界的声望与影响,使自己的活动能力与成效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