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务数据中心平台总体设计方案目录第1章项目整体理解与分析 (2)1.1项目概述 (2)1.1.1建设背景 (2)1.1.2建设目标 (4)1.1.3建设内容 (5)1.1.4建设标准 (6)1.1.5建设原则 (8)1.2项目建设需求分析 (9)1.2.1信息化建设现状 (9)1.2.2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11)1.2.3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2.4本期项目建设意义 (13)1.2.5标准与规范分析 (13)1.2.6流程与功能分析 (14)1.2.7用户角色分析 (14)第2章项目总体设计方案 (16)2.1数据中心总体架构 (16)2.2总体标准规范架构 (17)2.3目录系统业务架构 (18)2.4目录系统技术架构 (19)2.5目录系统数据结构 (20)第1章项目整体理解与分析1.1 项目概述1.1.1建设背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据资源的多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各类社会主体的运作效率,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也影响着决策者前面的方向,对数据的全面搜集和有效挖掘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规中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明确了全局性的构成要素和体系结构,提出了清晰、协同、可实施的方案。
该设计中分政府主导领域和市场主导领域,从市级、部门和区县三个层次,系统地开展全市顶层设计。
其中,在政府主导领域,明确由决策分析与公众服务统领全局发展。
并以此为依据,出台了数据中心辅助决策平台顶层设计,明确要建立各区县、各行业建设区县数据中心辅助决策平台。
政府也提出加强数据中心工作,在区领导、创新办就多次提出要加强数据整合、共享和分析,支撑领导决策能力,并从多方面已具备了开展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
在理论研究方面,2012年开展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基础数据架构、信息资源利用模式及服务体系研究》项目,在基础数据架构方面,提出了基于配置开放式基础数据架构设计理念的“三层四区”的基础库总体架构;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四横两纵”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框架,设计了“1图(基础地图)、1库(人房关联主题库)、1表(重大事件跟踪表)、1报(民情日报)、1刊(便民服务快刊)、1年鉴(网格化年鉴)”6大数据产品,;在云服务中心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云服务中心内容体系、流程规范、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支撑平台需求,为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其实施提供了指导意见。
在数据资源方面,通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数据关系,建成了相互关联的人、地、物、组织、房屋、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整合了120多万条基础数据,其中常驻人口953,998条、流动人口220,444条,境外散居人口8,108条、地21,881条,物信息3,925条、组织信息31,469条。
并且,实现了人-户信息的100%关联、人-房信息的80%关联。
总体上看,初步建立起了支撑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
同时,还完成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基础数据的动态更新系统建设,为基础数据更新的日常化、业务化奠定了夯实基础。
这些为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数据基础。
鉴于以上背景,提出了构建统一数据中心项目。
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整合市现有数据库和系统资源,建设统一规范的人、组织、地、物等基础信息库,实现全区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建设各政府部门之间准确、完整、规范、清晰、权则结合的基础数据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信息高度共享和综合应用;通过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整合集中、统一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建立和健全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和数据安全体系,建立一个统一规范、集中部署、安全规范、充分共享的基础信息数据中心。
本期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和建设,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的建设可以在后期陆续展开。
目前,国外政务信息资源定位服务能较好地解决网络信息的发现、控制和管理问题,包括数字化及非数字化的信息,涵盖政府各部门在其运行过程中积累、掌握、产生的各类信息,为政府部门、个人,社会公众提供方面快捷的信息发现、定位、引用的手段,其服务的建立核心依赖与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
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8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为了整合政府的公共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单一窗口的政府信息导航、检索与定位服务。
为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层面和市层面都明确提出了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任务。
为贯彻文件精神,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共享,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连互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编写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于2004年11月组建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编写组,积极开展该标准编写工作,并广泛、认真地征求专家、部委、地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该标准予以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委2005年8月正式批准成立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工作组,并于9月底召开了该工作组会议,通过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中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定为:采集、存储、使用和管理政务信资源目录内容,通过数据元信息的定位和发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从实践意义上看,建设政务信息源目录体系,就是要对部门间政务信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进行分级、分点、分布式的组织和管理。
它体现了各种政务资源的内在关联,是信息资源享和服务的一套工具;是方便信息资检索、定位和共享的应用服务体系。
1.1.2建设目标1.1.2.1数据中心总体建设目标1、本项目有利于推进“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和完成智慧顶层设计要求。
2012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智慧顶层设计总规》中,也明确了要建立各区县、各行业建设区县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系统。
于此同时,区领导、创新办就多次提出要加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支撑领导决策能力,并从多方面已开展了构建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支撑工作,可见本项目是推进整体工作部署的重要措施。
2、本项目有利于实现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促进政府管理部门由管理向服务职能的转变。
在保持技术先进性和保障平台可扩展性的建设原则下,对现有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行升级和改造,增强并扩展数据交换方式,提升数据传输能力,加强统一监控和统一管理,优化平台运维体系;通过数据交换共享不断优化社会服务管理业务程序,强化部门间的业务协同,驱动对外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有效缓解条块分割弊病,有力地促进政府管理部门由管理向服务职能的转变。
3、本项目有利于提高政府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面临的需要决策的事情越来越多,政府各部门领导每天要为大量的、而且许多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下结论、作决定。
这就要求领导者、政府工作人员等能够迅速及时掌握充分的支持决策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通过本项目中对决策主题数据库的构建,有力支撑从海量信息中及时有效获取到所需信息的能力,并能加工为可辅助决策的信息素材。
同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信息高速准确传递给相关领导者和工作人员进行决策,并从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有效的提高了政府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
4、提高公众服务水平,促进政务公开。
基于现有门户进行集成,进一步满足向社会公众发布权威信息、政务公开的需求,提高机构公共服务能力。
1.1.2.2本期项目建设目标市信息资源目录建设项目是针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与政务信息共享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以“摸清家底、搭建平台、形成标准”为总体要求,通过本项目实施,对政务信息资源已建、在建、待建情况进行摸底,结合各业务委办局具体工作,形成规范、统一、全面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指导下一步数据资源建设及整合,形成科学、实用、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数据标准或规范,便于指导以上项目在全区推广。
1.1.3建设内容1.1.3.1数据中心总体建设内容整合市现有数据库和系统资源,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信息库,实现全区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建设各政府部门之间准确、完整、规范、清晰、权则结合的基础数据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信息高度共享和综合应用;通过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整合集中、统一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建立和健全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和数据安全体系,建立一个统一规范、集中部署、安全规范、充分共享的基础信息数据中心。
1.1.3.2本期项目建设内容依据国家和市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管理平台,形成相关技术支撑环境,开发信息资源梳理、信息资源目录目录编目、目录管理、目录服务等功能,实现多种形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在线申报、审批、发布、更新、管理等功能,最终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1.1.4建设标准电子政务总体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标准电子政务应用业务标准地理信息标准《地方坐标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术语》《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国家基本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1.1.5建设原则•先进性:整体系统应充分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采用先进的、成熟的且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法,并与实际相结合。
•实用性:方案选择和功能设置应追求实用性,必须切合实际,技术上要有一定高度,手段强调实用,操作直观简便。
•前瞻性和整体性:投标人必须充分考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结合实际,对数据中心的整体架构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的设计。
•集成性:整个系统应具有开放、灵活、符合主流标准的集成架构,能够与市和现有的、在建的、将建的各相关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整合。
•扩展性:系统要有良好的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升级前景,系统结构模块化,功能模块可以平滑扩充,要为可能的增值服务留有空间。
•经济性:系统总体上应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应尽量适用于现有的网络条件,对基础软硬件平台的配置要求不应过高,便于对软硬件资源的整合。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由于整个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因此要考虑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安全性:充分考虑统一安全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分配的方便性,应采用有效手段保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应具备必要的冗余备份设计,运行应稳定、可靠。
1.2 项目建设需求分析1.2.1信息化建设现状“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出具规模;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城市管理新模式创新取得重大应用成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