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
1880,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提出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区位三角形”。
(此处计算题)4、韦伯工业区位论背景:十九世纪初,产业革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韦伯(A·Weber)据19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工业发展,吸收龙氏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补充修正,加以数学推导,建立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
理论假设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
成本因素中只有运费和劳动费和区位相关,进一步专注于运费最小地点的计算。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力成本、集聚近现代区位论:5、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也称城市区位理论理论背景:德国,Walter. Christaller,把区位论由古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
1930《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建立步骤:既运用经济学原理,又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从研究地图上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市场半径。
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形市场区模型。
确立中心地原理。
6、廖什景观理论假定: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居民偏好相同,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工厂规定价格,运费由消费者负担。
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有价格弹性,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没有新企业加入,工业区位主要由对产品需求量来决定。
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就能获得利润,否则就不能获利,不能获利地点,就不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廖什公式:RK=(PK-CKX)QK-FK或单位产品利润公式:rK(x)=pK(i)-aK(j)-cKxPK 、pK(i)是区域j生产的产品或单位产品k在i区域的售价,CK X分别是单位产品k的单位距离运费和i到j的距离,QK FK分别是产品k的生产产量规模和固定成本。
aK(j)是区域生产单位产品k的成本。
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个因素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
廖什景观: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所形成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经济景观有规律扩展,形成三角形、聚落和城市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形。
六边形最接近圆,具有比其他多边形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
所以,需求可达极大化7、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科学:以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和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计量经济学、系统分析方法,编制区域总体模型。
艾萨德把单个厂商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发展,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完成区位论向区域经济学的转变。
人文地理学:从区域角度,考察区域系统的结构和内部机制,模拟和预测区域的发展过程,用数量统计、投入—产出、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
贝里、赫格尔斯特兰、巴尔特尔斯、哈格特。
第三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第一节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1】规模经济:伴随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单位成本(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包括工厂和企业规模经济。
2】聚集经济:即外部经济,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但他本人无法占有而其他人也能获取的利益。
聚集经济的表现:1)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专门服务的共享;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3)形成有较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4)企业之间增强信任感,促进合作,结成企业之间网络;5)竞争与合作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氛围。
第三节城乡联系与区域的形成一、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的阶段论:分工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分离;2、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城市中心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导致资源要素至上而下的流转。
城市→乡村。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城乡联系的新的理论1)利潽顿:发展政策对城市偏向的城乡关系导致城乡差距;2)科布纳基:社会基本结构作用的结果,是依附于社会进程的一种关系。
3)朗迪勒里:对相对分散的聚居区的战略性投资,促进自下而上的发展。
城乡平衡发展模式;4)斯多尔和泰勒:农村自下而上发展的成功四个方面:政治相对自主;价格偏向;剩余出口;网络交通联系。
5)麦吉:提出DESAKOTA概念即同一地理区域上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行为。
二、城乡联系模式1、城市-工业导向模式:以城市为中心,吸收农业中隐蔽的劳动力,促进国民收入中利润份额的提高,再投资,循环往复。
2、小城镇发展模式:弗里德曼:强调广大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法发展的新格局。
费孝通: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
3、Desakota 模式:城乡边缘区不仅包括大城市郊区、交通线路沿线地带,也包括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聚集区。
4、农村综合发展模式:托达罗、斯多尔、泰勒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落后是因为片面强调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忽视农业部门。
提出农村发展的政策与建议,重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就业与城乡收入差别;职业教育为农村及农业提供人才。
三、城乡联系的途径1、从佩鲁到布代维尔的联系通道——增长极2、米尔顿.桑托斯的分享空间与城乡联系通道——高级循环与低级循环在不同等级城市中的分布模式为城乡联系通道提供新的依据。
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影响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的数量、行为和素质影响区域增长;3)资本:形成类型有外延性(提高储蓄率、投资转化率及资本形成率)和内涵型(提高资本利用效益)。
途径主要为储蓄。
4)技术:决定要素组合,改变劳动对象和手段,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5)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和组织结构(资源的有效利用);6)制度安排、基础设施:政策导向带来创新能力差异。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一、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p174-176)产出增长率的标准定义资本增长率定义方程劳动增长率定义方程区域i 吸引其他区域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能力分别和该区域对资本的回报、对劳动的回报与其他各区域对这两项回报的差异相关。
1、核心思想:某一区域资本的回报率与该区域资本/劳动比率成反相关,劳动的回报率与这个比率成正相关。
资本与劳动在区际流动反向,资本与劳动各自回报率在区际趋于收敛。
2、结论:应让市场发挥作用,采取无作为的区域经济政策。
3、不足:忽视区域之间的差异;忽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果(假设不变的规模回报);忽视技术和创新在空间的扩散;人口迁移模型过于简单(移动成本和(1)()()i i i i i i i i ij j i i i ij j ji i j ji i j y a k a l t S k k V l n m k f R R m f W W =+-+=±=±=-=-∑∑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资本的区际流动仅是回报率的区际差异的函数,过于简单。
二、出口基础模型1、核心思想: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前者向后者提出需求,决定了区域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后者的经济活动。
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两部门的比例。
也就是说取决于区域外需求的扩张。
2、乘数:基础部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区域和城市经济整体规模增长的倍数。
M=T/B T为区域和城市的总就业量,B为基础部门就业量。
三、以运输成本为空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难题:如何将空间因素或区域因素引入模型?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一、工业化的一般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英美的工业进程8世纪后期技术进步(蒸汽机)纺织业、煤炭业、钢铁业等发展—圈地运动—农民进城劳动—海外市场拓展—资本积累—二战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特征:1、资本积累方式:扩大农产品的价格差,农业剩余向工业转移;收入分配向资本积累转移;海外拓展,经济掠夺。
2、结构演化:纺织业—钢铁、机械制造、造船、建筑业—新兴产业(服装,家具,橡胶)—高科技产业(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原子能利用)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前苏联中、日、印非均衡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