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第—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

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

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趋势在其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

当投资者对信息未充分反应时,信息逐步在股价中得到体现,股价因此在短时间内沿初始方向变动,表现出动量效应;而投资者受到一系列利好信息或利空信息刺激,对收益表现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判断,导致定价过高或过低,而随后投资者普遍意识到时,股价则会反方向变动,即为反转效应。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的平均值不一致。

♦反应不足:指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及时的反应。

♦规模效应:股票收益率与公司大小有关。

第四章预期效应理论与心理实验♦确定性效应:在现实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 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性的收益更多权重。

♦阿莱悖论:由确定性效应产生的,一种与标准理论偏离的悖论。

♦反射效应:反射效应表明,受益范围内的风险厌恶伴随着损失范围内的风险寻求。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选择偏好出现差异,甚至逆转的现象。

第五章认知过程的偏差♦算法:是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这是它的根本特点。

♦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的、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也称为经验法则或者拇指法则。

(三种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认知心理学将这种推理过程称之为代表性启发法。

【偏差:①对结果的先验概率(或贝叶斯优先)不敏感;②对样本规模不敏感;③对偶然性的误解;④对可预测性性的不敏感;⑤有效性幻觉;⑥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偏差:①由于例子的可获得性而导致的偏差;②由于搜索效率而导致的偏差;③意象偏差;④虚幻的相互作用。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所谓锚定效应,就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情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偏差:①不充分调整;②对联合和分离事件评估时的偏差。

】♦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框定依赖偏差:它是指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框定依赖偏差的具体形式:对比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稀释效应。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稀释效应:即中性和非相关信息容易削弱我们对问题实质的判断。

第六章心理偏差与偏好♦心理偏差与偏好:过度自信、心理账户、证实偏差、羊群行为、损失厌恶、后悔厌恶、模糊厌恶、熟悉偏好、时间偏好。

♦过度自信: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的认识偏差。

♦证实偏差:人们有一种寻找支持某个假设的证据的倾向,这种证实而不是伪证的倾向叫“证实偏差”。

♦心理账户: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所在和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现象。

♦羊群行为:即从众行为,指行为上的模仿性和一致性。

♦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负效用是正效用的2.5 倍)♦禀赋效应:由于人放弃他所拥有的一个物品而感受的痛苦,大于他得到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物品所带来的喜悦,因而在定价方面,同一种物品在这种情况下的卖价高于买价。

♦后悔厌恶: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核心三定理:①胁迫情形下采取行动引起的后悔比非胁迫情形下的后悔轻微;②没有做引起的后悔比做了错误行动引起的后悔轻微;③个体需对行动最终结果承担责任情形下引起的后悔比无需承担责任情形下的后悔要强烈) 。

♦时间偏好:人们倾向于推迟执行那些需要立即投入而报酬滞后的任务,而马上执行那些能立即带来报酬而投入滞后的事情。

♦贴现率短期高于长期:个体呈现不耐心程度递减特征。

第七章前景理论♦个人风险决策过程:编辑阶段和估值阶段。

编辑阶段就是对所提供期望进行初步分析,使期望有一个更简化的表达形式;估价阶段就是对编辑过的期望进行估价,并选出价值最高的期望。

♦价值函数:♦决策权重:♦价值函数特征:①价值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②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和损失,它是一条以参考点为原点,以收益为自变量的单调递增函数;③价值函数呈S 型,即在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体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而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体现出风险偏好的特征;④价值函数在损失部分的曲线要陡于收益部分的曲线。

♦价值函数中的多重账户,分析过程(两个期望下的决策过程) :①图1 是复合收益,v(x+y)<v(x)+v(y) ,分账。

②图2 是复合损失,v(x+y)>v(x)+v(y) ,合帐。

③图3 是混合收益,即两个账户中一个收益而另一个损失,其中收益额大于损失额,v(x)+v(y)<v(x+y) ,合帐。

④图4 是混合损失,即一个收益和一个损失的两个账户中,亏损额大于收益额,这种情况下预期值取决于收益价值曲线的特征。

若曲线比较陡峭,表示对收益比较敏感,弹性大,有V1(x)+v(y)>v(x+y) ,分账;若曲线比较平缓,表示对收益比较不敏感,弹性小,有V2(x)+v(y)<v(x+y) ,合帐。

♦决策权重函数的特点:①小概率事件的高估及其劣可加性;②次确定性,即各互补概率事件决策权重之和小于确定性事件的决策权重;③次比率性,当概率比一定时,大概率对应的决策权重的比率小于小概率对应的权重比率;④端点性质不良,逼近确定性事件的边界,属于概率评价中的突变范围,决策权重常常被忽视或放大。

♦小概率事件高估、次确定性、次比率性的证明:♦期权微笑(波动率微笑) :反映了小概率事件高估。

当投资者对期权深度实值和深度虚值的情况赋予过高的权重时,会导致其对期权的期望值过高,引起股票期权价格被高估,出现隐含波动率微笑的现象。

第八章金融市场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偏差♦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

♦处置效应的表现:投资者盈利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时,为了避免价格下跌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回避而做出获利了结的行为。

当投资者出现亏损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了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

♦价值函数对处置效应的解释:在收益区域或损失区域都存在价格上涨或下降两种可能,根据价值函数的特点,两个区域上,价格上涨或下降,就是收益或损失的增加或减少,导致价值的不等额变化,基于这种价值取向,人们在两个区域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如图,以股票买价为参考点,在收益区域,由于曲线的凹性,股票未来价格同等金额的涨或跌所引起的价值变化是不相同的,收益下降所带来的价值下降大于收益上升带来的价值上升,为了避免价格下降带来的恐惧,于是人们倾向于卖掉股票;相反,在损失区域,由于曲线的凸性,收益上升带来的价值上升大于收益下降带来的价值下降,于是人们倾向于持有股票等待价格上涨。

♦过度交易:短时间内交易频率过高,交易额过大。

过度交易会降低投资回报率。

♦注意力驱动交易:因为认知过程的有限注意力,人们难以同时处理多项信息,人们对一事物的注意必须以牺牲另一事物的注意为代价。

♦羊群效应: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私人信息,简单的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

♦本土偏差:即投资者将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甚至本地的股票。

♦本土偏差表现:①投资于本国股票;②投资于距离近的公司;③投资于自己就职的公司。

♦信息幻觉:基于主观意识,由于误解和扭曲形成的,对客观情况及其联系的不真实影像。

♦恶性增资的行为金融解释:①损失厌恶是主要心理因素;②过度自信;③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们确立一个信念时,他们有会寻求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忽略否定的信息。

第九章金融市场中的群体行为与金融泡沫♦正反馈交易: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等各种偏差的存在,最终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就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