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规律
(1)分蘖发生的节位:无论主茎或分蘖茎,都有很多节,每个节上都有一个腋芽。
茎基部的腋芽长成分蘖。
分蘖发生的节位,叫分蘖位。
在低节位上长出的分蘖,叫低位蘖,反之则叫高位蘖。
(2)凡是由主茎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再发生的分蘖叫二次分蘖。
依次类推……。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一次分蘖最多,大多数有效;二次分蘖较少,部分有效;三次分蘖极少,大都无效。
(3)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凡能抽穗结实5粒以上的,称为有效分蘖,否则就是无效分蘖。
生产上为了准确掌握分蘖期,合理利用分蘖,必须掌握成穗规律。
水稻生长在3叶期以前,养分由主茎供给,称异养阶段。
水稻生长在4叶时,具有独立的根系,称自养阶段。
拔节以后对小分蘖的营养供应不足,就称为无效分蘖。
分蘖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特性,是个体正常生长的表现,一般带分蘖植株的穗部性状比不带分蘖的要好。
但是分蘖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分蘖过多,使个体和群体的矛盾激化,无效分蘖增多,很难高产。
如果分蘖过少,基本苗不足,有效稻穗数减少,产量降低。
生产实践证明:促发低位蘖,控制高位蘖和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合理利用分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