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论物权法定原则的解释及其根据(一)尹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关键词: 物权/物权法/物权法定/解释/根据内容提要: 物权法定,是罗马法以来大陆法系各国物权法采用的基本原则。
物权法定原则仅指法律对物权创设(种类和内容)之当事人意志自由的剥夺,但并不及于物权的设立变动方式、效力及其公示方法和行使物权的方法等。
反对封建身份等级、醇化财产权利,维护一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便于物权公示以维护交易安全,是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根据。
在物权法的诸多原则中,物权法定原则(Numerusclausus)最具特色,并且被认为是“物权法构造重要支柱之一”。
(1)但就这一原则的来源、立法表现、具体含义及其理论根据,学说上认识并不统一。
本文特对此发表拙见,以增进对这一重要原则之本质的理解。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历史据学者考查,物权法定的思想在古代罗马法上便已存在。
在罗马法大全中,仅有所有权(dominium,proprietas)、地上权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uperficies)、永佃权(emphuteusis)、役权(servitus)、质权(包括占有——pignus亦即非占有的抵押权——hypotheca)等权利被认定为具有物权性质。
而近代大陆法系各国物权立法莫不采用这一原则。
作为唯一的例外,1794年普鲁士私法采取物权立法上的“放任主义”(及物权的创设,一任当事人之自由意思),规定对于请求物之交付的权利(RechtzurSache),因占有其物或登记其权利,变为于物之上(直接支配)之权利,有对世的效力。
如对于不动产租赁,当事人可本于自由意思加以登记,使之变为物权。
(2)这一立法例,源于对古代日耳曼法上占有(Gewere)体系的继受。
(3)非常重要但存有争论的是,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否采用了物权法定原则?肯定者认为,至少应当在解释上肯定法国民法采取了物权法定原则。
理由是:法国民法为近代民法之肇端,而物权法定原则系近代民法基本原则之一,故应肯定法国民法采取了这一原则;但以日本星野英一教授为代表的否定者认为,物权法定原则非为近代民法立法的当然原则,德国民法虽然承认了这一原则,但在法国,民法立法却始终未有承认这一原则。
(4)由于《法国民法典》为近代大陆法系民法开先河者,虽然法国民法未明确划分物权与债权的区分,甚至未出现物权的概念,但其有关物权的规则是否体现了物权法定的思想,可以表明物权法定原则究竟是一个伴随近代民法的确立而当然确立的原则(换言之,是一个由近代民法的基本理念而必然派生出来的原则),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或是纯然由立法者基于某种实际需要(如基于建构物权与债权区分体系的需要,或基于保护交易安全思想激化的需要)而选定的原则?而不同的结论,当会影响有关物权法定原则之本质的论证(例如,如果说物权法定原则是基于整体旧物权以及防止封建复辟的需要的话,那么,较之将近100年以后的《德国民法典》及其他国家的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才是整理旧物权和反封建历史重任的真正担负者。
而如果1804年《法国民法典》根本没有体现物权法定精神,则前述有关物权法定原则系反封建需要之产物的论据就有可能不攻自灭)。
因此,理清这一问题具有重大价值。
据法国学者考查,关于“在法律明文规定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物权”的问题,在法国大革命前的立法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法国古代法(5)中,物权为数众多且极为复杂。
而此种所有权的“扭曲”(各种“双重所有权”或者“混合所有权”)源于数不胜数的各种土地租赁关系:如地租制、每年缴纳现金租税制(cens)、永久承租制(alocatairieperpetuelle)、世系承租制(a1ocataitieheditaire)等等。
简言之,土地出让人(出租人或特权享有者)授予受让人(佃农)以用益权,而出租人对于承租人则通常享有一种社会特权。
这一体系是法国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的反映。
1804年《法国民法典》未明文规定物权法定原则,但该法典颁布以来占支配地位的民法理论认为,物权的范围应当而且实际上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在法律无明文规定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的情况下,物权是不可能产生的。
而《法国民法典》第543条的规定则常常被用来作为物权法定思想的证明(该条文规定:“对于财产,得取得所有权,或取得单纯的用益权,或仅仅取得土地供自己役使之权。
”)19世纪法国注释法学派著名的学者德莫隆博(Ch.Demo1ombe)在其《拿破仑法典》一书中就明确指出:“结论就是,法国民法典第543条的规定限制了物权的范围,当事人能够设定于财产上的权利只能是以下三种之一:或为所有权;或为用益权,即收益、使用或居住的权利;或为地役权。
在这一范围内,合同的自由应当变为支配财产的自由。
在此以外的权利,一律都属于对人权,如租赁产生的权利等。
”(6)而《法国民法典》颁布以后明确规定某些合同可以设定物权的法律的出现(如关于长期租赁的1902年6月25日法律,这一法律被编入《法国乡村法》L.451-1条即451-3条;又如关于建筑租赁的1964年12月16日法律等),也被现代的学者用来作为证明法国民法实行物权法定的证据(理由是:如果未实行物权法定,则法律无须专门确定哪些合同产生的权利得具有物权效力)。
总而言之,多数法国学者认为,在法国法上,“当法律保持沉默时,权利的物权性质从来都不可能是真实的。
”(7)不过,对于《法国民法典》是否贯彻了物权法定原则,不少法国学者仍然持有异议。
他们引用了《法国民法典》第1743条关于“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定(该条文规定:“出租人如出卖租赁物时,买受人不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得辞退经公正作成或有确定日期的租赁契约的土地承租人、佃农或房屋的承租人。
”),说明法律赋予了承租人以某种对抗第三人的权利,使租赁权具有了某种“客观实在性”(realite)亦即物权效力,试图依此证明在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物权或者具有物权效力的权利是可能存在的。
同时,他们还认为,仅仅根据《法国民法典》第543条的规定就断定其实行物权法定,理由并不充分:首先,该法律条文即仅限于规定了该法典以下条文涉及到的三种物权即所有权、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以及地役权,但并未明说其所列范围是有限制的;其次,从事实上看,在《法国民法典》上没有任何一个条文规定地上权是一种物权,但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承认地上权是物权;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契约自由原则允许当事人设定法律不禁止的任何权利,特别是针对物的并对抗第三人的权利,即使这些权利不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之内。
(8)但是,尽管肯定或者否定《法国民法典》采用物权法定原则的理论都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从两个方面考虑,我们看到,支持肯定理论的法国学者应当是占上风的:首先,从《法国民法典》的立法背景来看,法国大革命时期,其财产立法上的变革主要针对不动产(中世纪的封建财产制度的特征主要是通过不动产即土地权利制度而体现的)。
改革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给予土地所有权以动产所有权完全相同的绝对性、私人性和永久性,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将土地所有权变为纯粹的财产权,并将之与土地经营者(农民)紧密而且牢固地加以结合,从根本上摧毁土地之身份上的所有权即封建特权。
而《法国民法典》第544条就所有权所下的著名定义“所有权是对于物所享有的绝对无限制地用益、处分的权利”,其实质用意便在于确定私人所有权是一种管领、排他和永久的权利。
为此,除法律所规定的某些限制之外,所有人不得通过法律行为而同意对其所有权的任何一种限制(所有权内容的法定性),物权的种类由法律列举规定。
而《法国民法典》对有利于实现土地自身价值的处分行为予以承认,确认了用益权、地役权以及土地长期租赁权(1899年)的物权效力,而一般的租赁权以及土地定期金(rentefoncière)(9)则被认定为是债权而不再具有物权的特点。
因此,物权法定原则虽然未在《法国民法典》里予以明晰表达,但其关于所有权的立法思想却可以反映这一原则的实际存在。
其次,物权法定原则对于物权种类的限制主要针对的是不动产(除质权和留置权之外,动产上设定其他他物权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用益物权均以不动产为标的而设定)。
(10)而法国的地产公告制度则从实质上限制了不动产物权的范围。
就设定于不动产上的财产权利是物权还是债权,具有决定意义的并非权利的内容而是权利的对抗力(例如,租赁权之所以不是物权,原因不在于租赁权不具有直接支配财产的内容,而在于其不具有对世效力;而租赁权之所以具有物权化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倾向,原因也正是在其具有某些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不动产物权对于第三人的对抗效力必须经过公示(地产登记)才能发生,而涉及到不动产物权,法国于1955年颁布的关于地产公告的命令规定,负责地产公告登记的抵押权管理机关无权受理法定范围之外的其他行为要求公告的申请。
此外,1955年1月4日颁布的命令具体规定了两类行为应予公告:一是为期12年以上的租赁、共有协议、禁止转让条款、出售不动产的单方允诺等等列举规定的行为;二是任何一种采取一般形式实施的不动产的设定或让与行为。
这些规定限制了不动产登记机关受理登记的范围,实际上也就否定了有关规定认可的得采用地产登记不动产物权之外的不动产权利成为物权的可能性。
(11)因此,物权法定原则在法国民法上的存在应当是一个可以确认的事实。
否则,我们将有可能无法解释和理解物权法定原则所包含的那些关涉国家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刻而且重要的思想。
1900年《德国民法典》虽然构建了物权制度的完整框架,明确区分了物权与债权,但如同《法国民法典》一样,这部法典却并没有明文规定物权法定原则。
不过,德国学者认为德国物权法的制度仍然体现了这一原则。
依德国学者的解释,物权法定原则(又被称为“物权的类型强制原则”)是指“物权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类型设定或者转移的原则”。
亦即当事人只能按照法定形式和内容设定或移转物权。
(12)亦即《德国民法典》肯定没有继受1794年《普鲁士民法典》所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代表的日耳曼法的原则,而采用了罗马法上限制物权种类和内容的思想,但对其立法理由,有德国学者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为其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德国利益法学派创始人Heck认为,《德国民法典》采用物权法定主义之立法理由是以“非常形而上学的、教条的演绎”为基础的,亦即德国法上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根据其实是通过对物权与债权的区分“演绎而成”,其逻辑推论过程是:首先,物权与债权有两相对立的不同效力,一为绝对效力,一为相对效力;其次,基于物权与债权的对立性,在《德国民法典》中,物权关系与债权关系分别为物权法和债权法加以规定;第三,基于物权与债权的对立性和独立性,物权与债权的取得方法也发生分离:物权由物权行为取得,债权由债权行为取得,由此便演绎出对比的结论:债权法以契约自由原则为指导原理,物权法则以物权法定原则作为指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