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读课标 把握教材 提高效率(陈艳芳)

研读课标 把握教材 提高效率(陈艳芳)

研读课标把握教材提高效率----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阅读教学说课稿龙都街道邱家庄小学陈艳芳今天我要研说的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阅读教学,我将从学段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和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几方面进行研说。

下面先来说课标。

说课标:一、分析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认识新课程下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1、发展学生思维树立探究意识第三学段里,阅读教学目标明确地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要求,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2、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前两个学段只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的要求,“用”,强调的是过程,而第三学段则是“能用”,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第三学段阅读目标对学生阅读的能力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根据第九册提出的阅读目标,可以把本册教材的阅读目标概括为“阅读、理解、感悟、积累”。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吗,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4、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会读书做笔记。

说教材:一、“主题单元,放大空间,关注衔接”是小学五年段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下面我想就这三个特点,分别介绍一下:1、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全册课文大体上按一定的主题组织单元,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

2、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教材在编写时,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1)课本一开始就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做笔记》,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2)单元练习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感悟”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3、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第三学段的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内容结构:这册书有四部分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整套教科书在结构上力求脉络分明,便教利学。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注意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苏教版在各册教材都安排了一系列良好习惯养成的图片,将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的习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而人教版只有第一册安排,而后几册都没有系统的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课文人教版和苏教版再选文书都富有时代性和人文色彩,大幅度的更新了课文,两套教材所选的课文有表现对祖国的热爱,有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观,有保护环境,也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等等。

但是,两套教材在课文的篇幅上有较大的不同,苏教版教材里课文少,篇幅短小,能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

相比较而言,人教版课文多,篇幅比苏教版长,要多花些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优生能够吸收消化,很受益。

苏教版的选文坚持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文化性,即在简约浅显的文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是时代性。

这里的“时代性”,指选文比如“《在大海中永生》、《艾滋病小斗士》”这样的新题材。

三是审美性,即追求选文的美育价值。

叙事的质朴平实,抒情的情真意切,描写的赏心悦目,使学生在读课文、看绘图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苏教版选文大多是新面孔,而人教版多用的是传统课文,并不是因为这些文章不好,而是编者们相信,“在中华文化的典藏中,在世界文明的宝库中,一定还有更好的东西,发掘文化精品、语言精粹奉献给儿童,这是语文教材编写者的天职”。

3.习作苏教版教材中年级作文大都安排了例文。

例文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备感亲切。

例文均排印在作文格纸上,这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形式上的规范。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习作逐渐由“仿”到“创”,有的作文题目不再安排例文。

4.单元练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意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所学语文知识。

还有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人教版能以亲切的口吻与学生对话,练习中大量使用了“我会读”“我会画”“我会写”等图标,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显得亲切自然。

这样呈现方式的儿童化,真正实现了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学习。

总之,可以看出苏教版与人教版这两套教材各有千秋,各有创意。

我认为如果能从这两套教材中取它们的可取之处,再把它们有机的结合,重新组合成一套新教材,这样教材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散发出它本身的活力。

三、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作用,强化整合效率落实教材主题单元的编写理念,首先,应该从抓好“单元备课”入手。

因为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所以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认真研究单元主题的组合、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等,把单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设计,在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仔细选择单元整合的切入口,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联系阅读,领悟写法,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迁移练笔等。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搜集信息、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同时还使学生得以启迪智慧、提升认识、丰富精神、陶冶性情。

2、立足整体,心装全局要把握整体,前后衔接。

否则的话,教学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东打一枪,西放一炮”,难以从整体上实现阅读的目标。

拿第九册的第一单元来说,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安排了《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两篇表现主题的文章。

这一单元的习作是写“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老师”。

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各自孤立开来。

说建议:一、说教学建议趣为前提,读为主线,层层推进1、创设理想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课文理解的深刻性,保证语言实践的效益性。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情需要,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进课文,引发自主,引向成功。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

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

3、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强化文体意识。

为了与初中的衔接,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实现向初中阅读学习的平稳过渡。

二、说评价建议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我注意综合考查以下几项主要内容:(1)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2) 评价默读,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进行综合考察。

(3) 精读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4)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我的做法是:采用多种形式阅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收益,教师的检测要有层次性。

如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就会出几道基础性的习题检查一下,小组成员全部得优秀,就在光荣榜内给这一小组得一朵大红花,汇集十朵换得一面小红旗。

有时我们会抽测每一组的同号学生代表小组的水平,如抽测朗读时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学生,就会给他所在组赢得一朵大红花,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促进每个成员努力争先,也促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

我们采用的这种评价方式,如同足球比赛,个人努力非常重要,但衡量标准则是全队的表现。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课内,延伸课外。

要努力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课堂上要以文本作为中介,通过文本的启发,交流读书心得,拓展语文学习渠道,随着单元学习的深入,同学们对《主题语文丛书》中的课文进行阅读,通过反复阅读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对人物的评价也就更立体了。

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主题语文丛书中的文章,有能力的同学还从书报或网上找来有关的诗歌、故事和优秀散文,进行阅读,进行交流,在阅读交流中,我和同学们比赛看谁读得更好,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读着读着,我不禁声音哽咽,泪水涟涟,同学们听着听着,不禁热泪盈眶,我和同学们都被文章的意境所感动。

同学们也不甘落后,想超越老师,于是更加努力的进行阅读,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既提高了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又增加了阅读量,同学们还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见同学们越说越有劲,越说越深刻,于是同学们“情动而辞发”拿起笔来写感受、续写等进行小练笔。

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最关键的还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情而定。

从上面的课例可以看出,教学切入口选得好,就是给学生阅读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就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阅读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

阅读教学上得成功,便具有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具有扣人心弦、激人奋发的感染力;具有催人奋进、诱人入迷的内驱力,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打造出一堂堂经典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