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1.看完海上钢琴师,深深留在我脑海中的一个词是“immense”无限的,深深困惑我的问题是,我会怎么度过这一生。
地球是圆的,城市的边缘是城市,城市的边缘是明天的城市,绕一下,又是下一天的城市,看起来无穷无尽,但我们知道它也会有终止的一天,人的生命和地球的生命一样,就像船头到船尾,是有限的,生命这样设计,设计出限度,大概是希望我们做出选择,选择好我们要在这有限的时光里走哪一条路,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慢慢的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的,只是大多数人都患了严重的拖延症,不敢或者已经不愿去实践,不敢迈出第一步。
如果说人生就从船头走到船尾,最终,有的人虽得善终却心怀遗憾,因为他从未迈出一步,有的人戛然而止于开始或路上甚至船尾之前,还有的人迷失了方向,兜兜转转,还是在原地。
其实我觉得这部影片中的1900是勇敢的,他很清楚他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在全世界都劝他下船的时候坚定自我,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属于他的船尾,不在那城市中,而在他所生所长的这艘船,这片海以及那些音符,纷杂的城市可能会让他迷失自我。
那么我们也一样,你是否有了想走的路,却迫于自己给自己找的各种借口,反而同那条路渐行渐远了呢?抑或是,你还在寻找属于你的路?总有一天我们必须选择,留在船上,还是上岸。
2.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
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
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
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
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
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
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
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
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
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
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
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
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
这也是个问题。
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
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
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
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一直以来,都很羡慕会弹奏钢琴的人,觉得那在琴键上灵活跃动的手指像活泼的的精灵一样,那悦耳的音乐更让人痴迷不已。
于是在高中毕业之后,怀着对钢琴的热衷,我也开始学习钢琴,但学习的过程让我很失望。
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年幼的孩子被家长送到老师面前,然后开始无止尽的练习,这些孩子不是极其厌倦弹琴就是在期待一次在世人面前炫耀的机会。
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只是为了拿那个所谓的等级证书,而老师也只要求学生把考级的乐曲弹好就行了。
没有真实的感情,没有耐心的聆听,一切只是机械。
于是我悄然退出这个潮流,不是因为我的毅力不够坚强,而是我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场景。
这样的失望缠绕了我很久,直到我遇到他——1900,那个天才海上钢琴师。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仅仅为了他如行云流水般的琴声而折服,为他的惊人的技巧而赞叹不已。
可是当我一遍遍再次观看后,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尤其是关于钢琴,我好像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场景,虽然是在电影里。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故事。
整部影片与《天堂电影院》一样,都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
很多人称其为天才钢琴师,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
因为钢琴不是他获取荣誉的工具,而是他灵魂的寄托,是他抒发自我的方式。
1900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忧郁和单纯,长期漂流于海上使他不善与人交流,他不知道如何像心爱女孩表达的爱意,他所有的只有那钢琴,那随他心意转换的曲调,就是他的语言,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随着岁月的流逝,1900变得更敏锐和优雅,也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他给船上所有的人演奏,从富商贵胄,到贩夫走卒,穿越岁月,穿越过所有的甲板和船舱,他走到哪里,便是人们忘却痛苦忧伤的一刻,人们忘情的沉醉在他的琴声中,跟随他的节拍欢乐起舞。
他不需要任何琴谱,他随意弹奏的音符就是他的述说,手在琴上,心灵却神游大地,无所不至。
没有任何羁绊,即使在波涛汹涌的时候,他依然自如地随着跌宕的轮船自如地演奏钢琴,这些都不是他的技巧,而是他的灵魂已经与钢琴融为一体,他只是任自己的灵魂自由飞舞而已。
在那不大的轮船上,他拥有了最大的快乐。
当1900成功的击败来自陆上的钢琴大师时,他本有机会去到更广阔的空间,一展自己的才华。
可以在即将踏上陆地的时候,他放弃了。
他放弃了并不是因为他畏惧了,而是因为他意识到陆地上也许有无止境的新奇,但却不是他所追求。
他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认可他的存在,他在乎是自己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于是他在船上安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直到船被炸毁,他也没有离开。
他始终都忠诚于自己灵魂,他像个不沾人间烟火的天使一样,悄然飞入天堂。
他原本可以成为垂名青史的钢琴家,但他却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在海上油轮上弹奏的钢琴师。
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钢琴、对音乐,最单纯、最忠诚的感情,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灵魂与钢琴的融合。
我想这是时下钢琴学习者最缺乏的东西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在一九零零年,新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他被人遗弃在邮轮弗吉尼亚号的钢琴上,后来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起名叫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
能够通过观察人的神态来弹凑出相应的音乐。
在他战胜自认自己的才华无人能及的爵士乐始祖的Jelly Roll Morton后,名声大噪。
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但他的内心依然平静,以不允许别人把他的音乐从他身边带走为理由拒绝了。
1900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这艘船,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到了最后,好朋友Max 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与弗吉尼亚号殉船于海底。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并不赞赏他。
我对他的评价就是,不敢面对现实,固执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整部电影最让人深思的就是结尾时1900与Max的对话。
1900所说的似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个真谛。
1900不敢下船,是因为他看不到城市的尽头。
与其说看不到城市的尽头,不如说是看不到人欲望的尽头。
在城市里,有太多的选择、诱惑,让人无所适从,使他对未来产生了恐惧。
1900才华横溢,却谈薄名利,甘于船上的平凡生活。
生于船,长于船,最后与船殉于海底。
他有陶渊明的品格,屈原的气节。
1900是一个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这艘船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对于他的死,我们感到惋惜。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900最后的结局殉船于海底是必然的。
面对着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不变则亡。
这艘船造就了他清高傲慢、寡默任放、独立率真的性格。
性格就是人的宿命。
因为他适应了船上的生活,他已经不能或是不愿意改变了。
对于连绵绵不断的城市,对于自己的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了。
要他回到陆地重新生活,他是无所适从的。
在现实中,我们没有世外桃源,只有赤裸裸的社会。
社会是什么?它是竞技场,是天堂也是地狱。
在当今社会上,与其说人们在追名逐利,不如说是为了生存。
一个生存的欲望,可以催生出好多东西,可以给我们无穷的动力。
亦可以使我们迷失自我。
欲望是把双刃剑。
但给欲望一把尺度,它就会变成追求。
人生有所追求,生活才精彩,才有意义。
我们总不能生活在自己幻想的虚以世界里。
要适应这个社会,但不要随波逐流:要改变自己,但保留一颗醒悟的心。
1900为音乐而生。
没有尽头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你无法操纵它。
海之琴,才是你的生命,你可以用88个有限的琴键,敲出无限的音乐。
只有在海上你才有灵感创作出天籁之音。
他没有下船,只是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跟着自己那纯粹的心而走,为自己而活。
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样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可以没有信仰,但必须要有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生与死的方式,要怎样生活就要看你如何选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讲,有人肯听,你就还未完蛋。
问题是,谁也不相信我这故事。
”没错,一九九零的人生经历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在维珍尼亚号轮船内的钢琴上,被一个船员偶然中发现并收养。
船员给他起名叫做丹尼·博德曼·TD·林蒙·一九九零。
前面的是船员的名字,一九九零是那一年的年份。
在一九九零八岁的时候,船员在工作的时候意外死亡,一九九零又变成了孤儿。
八年,船员为一九九零编制了一个纯洁,美好的童年。
我想,这也赋予了他洁净的灵魂,造就了他纯粹的生命吧!电影的画面总会定格在一九九零淡蓝色的眼眸上,他透过船舱的玻璃,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从孩童一直到成年。
他若有所思,却不能被猜测出眼神中到底藏着什么,他那么的平静,那么的怅然……八岁之后,他的音乐才能逐渐展露出来,凡是听过他弹奏钢琴的人,都觉得他是上帝派来的,专门为有幸上船的人演奏。
一九九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分,也从一开始就被安排好了一生的宿命。
在这片海洋上他弹着钢琴,直到与维珍尼亚号一起消失。
海洋、船、钢琴、一九九零,冥冥中自有定数。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
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
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在好朋友麦士劝他离开维珍尼亚号去大陆发展的时候,他丝毫不为所动。
他的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给维珍尼亚号,和它一起经历四季的变换。
然而,当爱情降临时,他也想勇敢地走出去,为心爱的女孩子登陆。
可当他走到楼梯的一半时,他忽然停住脚步,望着眼前陌生的城市,眼神里流露出未知的情感,是畏怯,还是恐惧?或许世人永远不能理解他,就像不能理解上帝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