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与血型教案

输血与血型教案

第四节输血与血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

(3)了解安全输血的原则。

(4)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重点:说出ABO血型类型,安全输血的原则。

教学难点: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方法:举例法、分析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给学生展示两幅图片,这两幅图片,孩子鼻子出血、手出血,孩子嚷着我要输血。

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需要输血。

2、在展示两幅图片,由于车祸的原因,病人失血过多。

3、学生观察思考问题。

如果我是医生,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输血应注意的问题导入本课。

二、新授课
任务一:血量与输血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9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正常成年人体内的血量是多少?如果按成人的比例计算,你的血量大约是多少?
(2)失血对人体有怎样的影响?
(3)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
学生抢答:1、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2、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体重的10%),所丧失的血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如果一次失血量超过800—1000毫升(体重的20%),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3、如果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体重的30%)就有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输血。

任务二、血型的发现
学生看图片听科学家的故事
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以后,人类就开始进行输血的尝试。

1667年,法国人丹尼斯首次把羊羔的血输给了一个贫血病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输血。

结果没有成功。

出现了病人死亡的悲剧。

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成为人类历史上成功输血的第一例。

直到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解剖了几位因输血致死的病人,发现他们血管的某些部分形成血块,堵住了血流。

于是,他分别抽取了22人的血,进行交叉混合实验。

从不同个体采集来的红细胞和血清在混合以后,有的血液马上凝集,有的却“相处”很好。

经过反复实验,兰德斯坦纳提出了三种血型──A型、B型、C型(O型)。

后来他又抽取了155人的血液,又发现了最后一种血型AB型。

展示图片,认识不同血型血液的凝聚现象。

通过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对血型发现贡献较大的科学家是谁?
(2)基本的四种血型是什么?
(2)你认为血型的发现有哪些意义?
在输血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引入下一问题。

任务三、安全输血
1、安全输血的原则:输同型血。

2、在危急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还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A型血或B型血。

出示四个病人的血液,让学生判断属于什么血型,应该输入什么血?用来强化所学内容。

(小组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展示讨论结果)
再由三个病人的例子引入成分输血(有三名病人,都需要通过输血进行治疗,但因为病因不同所需输入的血液成份也不同,第一位严重贫血,第二位大面积烧伤,第三位是出血性疾病患者,请你思考一下他们分别应该输入血液中的哪种成分呢?学生分析这三位病人分别缺少的是血液中的哪种成分?)
学生合作交流
3、成分输血
严重失血时,输入全血;大面积烧伤,由于流失的是血浆,因此可只输入血浆:贫血患者,可输入红细胞;血流不止时,输血小板。

任务四、倡导无偿献血
问题讨论:献血会不会影响健康?
学习献血常识:(1)科学研究表明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不超过人体总血量的10%,对身体不会造成伤害。

(2)无偿献血会刺激人体造血功能更加旺盛,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

(3)无偿献血能降低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当献血后,会降低血液粘稠度,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发生。

作为一个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换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

三、课堂小结
血量和输血
安全输血的原则输血与血型血型的发现
成分输血血型的类型ABO
无偿献血
四、课堂论坛
将来等你长大了,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推荐作业: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宣传广告,形式不限,或漫画或倡议书旨在号召大家都来关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