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2011届初三调研测试试卷语文第一部分(26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分)①(jiǎo) ▲洁②斟▲(zhuó) ③无边无▲(yín) ④融会▲(guàn)通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①仰望这缕芊弱而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序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②“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碧波万倾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蒹葭凄凄,▲。
(《蒹葭》)②▲,长河落日圆。
(王维《▲》)③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蜡炬成灰泪始干。
( ▲《无题》)⑤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⑦▲,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⑧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出师表》)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3分)经过两个月认真筛选,备受关注的常熟方言发音人今最终确定。
来自老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的三男三女六位常熟方言发音人,将把最具代表性的三代常熟话以语音形式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虞山镇发音为标准,共有四十四位市民报名参加。
通过初选,十八位市民进入到最后的复选。
他们按照顺序,通过表述、读字、读词、读句子进行全程录音,并在现场接受专家组的提问,随后专家组通过听录音来进行最后的打分,并最终确定六人为常熟方言发音人。
(1)请为上面这则材料拟写标题(15字以内)。
(1分)【答】▲(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一些土生土长的常熟人,已不能熟练地使用常熟话进行交流,在“90后”中甚至出现了“无方言”人群。
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人则认为常熟人就应该说好常熟话。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理由。
(2分)【答】▲5.名著阅读。
(5分)①他装出很有自信能找到搜寻的人或者找到出洞的路的样子,然后,他手拿着风筝线,手脚并用地在一条通道里往前爬,饥饿使他备受煎熬,而大限将临的预感则使他心如刀割。
文中的“他”指的是谁?请揣摩一下他此刻的内心世界。
(3分)【答】 ▲ ▲ ②《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脍炙人口,请联系相关情节谈谈鲁达粗 中有细的表现。
(2分)【答】 ▲第二部分(44分)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6~10题。
(12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6.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是.进亦忧,退亦忧 每以天下事为.己任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答】 ▲7.与甲文画线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A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B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记承天寺夜游》)D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答】 ▲8.句子翻译(4分)(1)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9.结合甲文,谈谈乙文的画线句子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情怀?(2分)【答】 ▲10.《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2分)【答】 ▲ ▲ 比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9分)【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A B C D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叶圣陶《苏州园林》) 【乙】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季羡林《幽径悲剧》) 【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11.有人认为【甲】段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
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2分)【答】▲▲12.【甲】【乙】【丙】三段文字同样都写到了藤萝,但在写作目的上有所不同,请做具体分析。
(3分)【答】▲▲13.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下面的两个句子就能让人“反复地品味”,请你分别说说它们的精彩之处。
(4分)①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答】▲▲②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6分)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们。
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
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
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
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
我们应当爱惜时间。
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
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
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他的目标的东西,避开不符合他的目标的事物。
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
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明确固定的。
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
他们不让自已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
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
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的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
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
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的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
14.通读全文说一说怎样才能使时间充分体现它的价值?(2分)【答】▲▲15.研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材料中所讲的意思与文章第③小节划线句阐述的道理是否矛盾?(2分)材料一:冬,民既入(入睡);妇人同巷,相从夜绩(晚上聚在一起织麻纺线),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鲁迅【答】▲▲1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2分)A.文章开始用金钱的价值与时间的价值作类比,这样写的好处是具体形象地论述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的利用它。
B.文章第②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阐述时间失去了就无法挽回的道理。
C.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确定目标的必要性。
D.在作者看来要想充分体现时间的价值就不能把时间花在逛街、打游戏等活动上。
【答】▲阅读《大地的语言》,完成17—21题。
(17分)大地的语言阿来还在车上,热情的主人已经开始提供讯息,我知道了将要去的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地方。
这让我有些心情复杂。
我不大愿意去那种古迹众多的地方。
那种地方本是适于思想的,但我反而被一种莫名的能量罩住了,脑袋木然,不能思想。
拜血中的因子所赐,我还是一个自然之子,更愿意自己旅行的目的地,是宽广而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土地、群山、大海、高原、岛屿、一群树、一棵草、一簇花。
所以,此行刚刚开始,我已经没有抱什么特别的希望。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令我兴奋的仅仅是在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嘘嘘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波,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向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支撑。
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