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后四句抒发了。

2、从诗句内容看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物,表面上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思想和心愿。

3、本诗可以分为二层,第一层是,写;第二层以为主,表明他的意愿。

4、表现自己不辞劳苦种作的诗句是。

5、任选一个角度欣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诗中表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7、诗中能表达诗人宁可隐居耕种,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8、“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9、说说你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的理解。

10、草盛、道狭、草木长,本是农夫所恶之事,而在诗中,诗人却为什么表现出一种欣喜之色?
1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13、作者是怎样使这首诗达到文质兼美的?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抒发,其中最能体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2.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6.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的风景;第二幅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化多姿,写的风景。

7.颈联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8.谈谈你对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理解。

9请从练字的角度,分析尾联“怜”字的妙处,并说说尾联的含义?
10.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11.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2.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答:
13..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14.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的诗眼是,全诗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2、能够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诗是:,。

3、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话的理解。

4、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6、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7、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的特点。

8、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理由。

9、怎样理解诗中“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10、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的道理,表达作者以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恬恬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