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认识与对焦
手动对焦M :速度慢,不适合抓拍,但
对焦精度最高。在很难自动对焦的场合 可采取。比如拍摄鸟笼中的鸟等等。
不同情况下面的对焦方法: 1 人像:拍摄人像特别是特写的时候,
对着眼睛进行对焦,如果所需要拍摄的 人并不在取景器的中央,就需要先对着 被摄者对焦,然后不放开快门重新构图 然后再拍摄。
手动选择对焦点:拍摄时可以根据主体位置选择对 焦点,十分方便和准确,从而避免移动相机重新构
图所带来的焦点偏移想象。
手动选择对焦点
注意:某些相机在选择非中心对焦点对焦时存在 “跑焦”想象,具体是左右还是上下“跑焦”要测 试才知道。
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或连续伺服自动对焦AF- C
适合拍摄运动主体的影像,若被摄体在移动,相
而是要仅仅按下去一半,即可锁定焦点。保持快门的 半按状态,要稍微等一下以便相机进行对焦。等焦点 对准以后,再从容地按动快门。
聚焦锁定
在许多自动聚焦数码相机中,显示屏中央都有一个 AF区域。如果AF区域外(如画面的左边或者右边) 有两个不站在一起的人,这样自动对焦就会失灵, 拍摄到的影像就会模糊。而且,如果被摄体在画面 的边角,也不能清晰对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 用AF功能,首先,在半按下快门按钮的同时,使焦 点聚焦在AF区域内的物体上,这时就锁定了被聚焦 的位置。然后,一直保持半按住快门按钮,重新构 图,然后就可以释放快门拍到清晰画面。
机会追踪被摄体直至完成对焦。 不过拍摄运动主体对镜头的要求相对严格,配合 上超声波高速对焦镜头,拍摄的效果则会更加理 想。
焦点是否已经对准,相机会发出各种
信号提示。有些数码相机具有对焦辅 助线,或者是一个十字星,或者是方 框,或者是一个对焦点,在对焦准确 的时候,这些辅助对焦线都会有所显 示,一般都是会呈绿色显示,而对焦 失败的话,都会出现红色或者是警告 标记。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
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 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 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 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 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 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 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 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 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 范围内。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 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2 风景,我们可以对着远处对焦就可以了。值得
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对着天空对焦。当天空万里无 云的时候,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对焦失败。
3 微距,由于微距照片的景深比较小,所
以我们拍摄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定要仔 细对焦。拍摄微距的时候事先了解所用相 机的最近对焦距离。
4、 运动:1、使用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
晰的范围;这种范围,在聚焦点前占1/3,聚焦点后占2/3。归 纳起来就是: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景深的艺术魅力
对焦
根据物距的远近来改变像距,就是对焦,对 焦是靠镜头前后移动来实现的。 AF为自动对焦镜头,MF为手动对焦镜头。 AF自动对焦可同时对画面的不同区域测距, 并自动判断主体,完成对焦。
单点对焦框 对焦框
对焦失败 对焦指示灯
在对焦准确的时候,相机会发出“嘀”的提示音或用信号灯来告诉我 们,有的相机也会用对焦框的颜色和大小的变化来提示拍摄者。
对焦失败的原因: 1. 相机距离被摄物体太近。通常每个相
机都有一个最近自动对焦距离 2. 被摄物体的反差太小。当我们拍摄纯 色的物体比如白色的墙壁的时候或主体 与背景颜色非常接近,可能会对焦失败。
数码相机对焦技巧
连续自动对焦优先
自动选择对焦点,速度快,相 机自己揣测拍摄者的意图,但 很难根据拍摄意图正确选择对 焦点,主体较大比较适合。
单点自动对焦:一般是将焦点对到画面的中间位置。 因此最重要的是先使拍照对象处于画面的正中间位 置,这是对焦的第一步。
使拍照对象处于画面中央以后,不要全部按下快门,
景深认识与对焦、快门运用
主讲:老吴
28mm
35mm
70mm
135mm
200mm
300mm
400mm
F4
F16
景深和焦点的概念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
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 体距离范围。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 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 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 叫安排取景构图。
如果主体不在画面中间,可以将相机先对准主体。然 后先将快门按下去一半,在保持快门的半按状态下再
将相机轻微移动,重新构图即可拍摄清晰照片。
单点自动对焦在相机没有对焦清楚无法
释放快门,从而保证能够拍摄出焦点清 晰的照片。 单点自动对焦适合拍摄相对静止的被摄 体。 该方式是最为常用的对焦方法。
光路分析景深
焦 距 对 景 深 的 影 响
使用3.5光圈
使用11光圈
拍摄距离越近,前后
虚化效果越明显。 镜头焦距的越长景深 越小。
焦点位置不一样,清晰的范围也不一样,
下面两张图,都是使用3.5光圈,一张对 焦在近处,一张对焦在远处:
镜头对某一物体聚焦后,在所对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比较清
对焦的英文学名为Focus,通常数码相机有
多种对焦方式,分别是自动对焦、手动对焦 和多重对焦方式。
自动对焦
传统相机,采取一种类似目测测距的方式实现自动 对焦,相机发射一种红外线(或其它射线),根据 被摄体的反射确定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测得的 结果调整镜头组合,实现自动对焦。这种自动对焦 方式——直接、速度快、容易实现、成本低,但有 时候会出错(相机和被摄体之间有其它东西如玻璃 时就无法实现自动对焦,或者在光线不足的情况 下),精度也差,如今高档的相机一般已经不使用 此种方式。
多点对焦
很多数码相机都有多点对焦功能,或者区域
对焦功能。当对焦中心不设置在图片中心的 时候,可以使用多点对焦,或者多重对焦。 除了设置对焦点的位置,还可以设定对焦范 围,这样,用户可拍摄不同效果的图片。常 见的多点对焦为5点,7点和9点对焦。
自动对焦区域模式
自动对焦区域模式,可决定在自动对焦 模式下如何选择对焦区域。 连续自动对焦 单区域自动对焦 最近被摄物优先动态区域自动对焦
拍摄横向运动比拍摄纵向运动的快门速度要更高 才能清晰。
快门的选择还有一个很重要、很基本的
条件:镜头的焦距。
200mm的焦距,一张快门是1/30秒,一张是1/200秒:
要保证照片的清晰,快门的速度不能低于镜头焦距的倒数 ,否 则就很容易由于手抖而造成模糊。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使用 50mm焦距的镜头,快门速度就要在1/50秒以上,也就是选1/60 秒以上(因为大多数照相机没有1/50这个速度值);如果你使 用100mm焦距的镜头,那就要选择1/125秒以上的速度。
3. 拍摄环境太暗。当光线不好的时候,可能也会
导致对焦缓慢甚至对焦失败。当然为了避免这种 情况,有的机器特别设置了辅助对焦灯。当相机 在对焦的时候感应到光线不足、不能完成自动对 焦工作的时候,就会打开辅助对焦灯射出一种红 光,让相机能顺利对焦。
4. 在笼子里的动物或网状物体后面的主
体 5、被摄物有规则的几何图案 6、对焦方式选择错误!对焦点选择错误! 7、被摄物比焦点小,如:远处的人物与 远景的建筑重叠。
影响景深的因素:
1、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 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2、焦距的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光圈对同 一距离的目标拍摄,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 距越短,则景深越长
3、物距的远近: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深 的大小取决于被摄物体的距离。物距愈远,景深越大; 物距愈近,景深越小
2、由于相机的对焦有一定的延时,所以我们可 以提前对焦,对着一定的参照物,前期进行对焦,等主 体到达所对焦区域,释放快门。
最近被摄物优先动态区域自动对焦 相机自己揣测拍摄者的意图,但很难根 据拍摄意图正确选择对焦点,主体较大 比较适合。
快门运用的技巧
以上2组图片可以看出,快门速度高的,图像
根据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正确结焦,判
断的依据一般是反差检测式,具体原理相当 复杂。因为这种方式是通过镜头成像实现的, 故称为TTL自动对焦。
手动对焦
手动对焦,它是通过手工转动对焦环来调节
相机镜头从而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的一种 对焦方式,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依赖人眼 对对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别以及拍摄者的熟练 程度甚至拍摄者的视力。早期的单镜反光相 机与旁轴相机基本都是使用手动对焦来完成 调焦操作的。现在的准专业及专业数码相机, 还有单反数码相机都设有手动对焦的功能, 以配合不同的拍摄需要
选择快门速度总结
1、根据镜头焦距来定。
2、是不是拍摄动态物体。 3、物体运动的方向以及距离的远近。
选择的标准是“宁高勿低”。一般情况下,镜头焦 距就决定了你快门速度。使用变焦镜头,需要留意 焦距是在什么位置。 简单点来说,就是焦距的倒数、是否是动态物体、 物体运动的方向。
焦平面快门产生变形
就被凝固住了,看上去清晰;速度低的,图 像就模糊了,那是因为在快门打开到关闭这 个曝光过程中,物体一直在运动着,留下的 影像就是变化的痕迹,于是模糊了。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拍摄运动着的物体, 快门速度就要选择高速的。到底要多高的速度才合 适呢? 一般的规律是:拍摄走动的人物,起码选择1/60 秒以上;拍运动着的自行车,起码1/125秒以上;拍 运动着的汽车就要1/500秒以上。为什么要说“以上” 呢?这是因为影像模糊的程度不仅仅跟物体运动的 速度有关,还跟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跟拍摄的距 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