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唐雎不辱使命》精美课件(1)PPT课件
最新《唐雎不辱使命》精美课件(1)PPT课件
• 5、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并从中获得启 示。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谋略和言论的 汇编,又名《国策》、《国事》,是西汉末年刘 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 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 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六 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 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也。夫 专诸之
指有才能
发语词
有胆识的人;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扫过
聂政之刺韩傀 guī 也,
不译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
一道白光 冲
不译。
《唐雎不辱使命》精美课件(1)
唐
唐
雎
雎
不 辱 使
辱辜 没负
完 成 了 出 使
命
的 任
务
学习目标:
• 1、识记作者及《战国策》的常识,掌握 生字。
• 2、了解“士”这种社会阶层。 • 3、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 4、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唐雎、秦
王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 节操。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 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 “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 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 (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襄王 (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
第二段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给”“让”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
而君 逆 寡人者,
但是 违背; ……的原因
轻 寡人 与? 语气助词,
轻视,看轻;
相当于“吗”。
唐雎对曰:“否,非若 是也。
回答
像
表判断语气, 这样,如此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而守之,
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土地 表承接
虽千里不敢易也,
即使;
岂 直五百里哉?”
何况 只,仅仅 呢 难道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 各诸侯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它 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 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 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 一场外交斗争。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 秦国谈判。
地图
唐雎 jū
怫然 fú
韩傀 guī
免冠徒跣 xiăn
缟素 găo 庸夫 yōng
于先王受地; 从先王那里
这样 接受土地;
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希望; 守卫 它 不 交换 语序
秦王不悦。
高兴
安陵君 因 使唐雎使 于秦。
于是;因此 派, 出使;到;
参考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 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 很好;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 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卫它, 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 因此派唐雎到秦国出使。
第三段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曾经 听说 不译,主谓间取独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
也。”回答
不曾 听说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不译。 使 ……倒下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平民。 不译。
xiăn ,脚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它们 指两只狼
不能指其一端。其中 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 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作“难道”,后一 个“其”表猜测,可译为“恐怕”。
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愿望,可译为“可要”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
给予恩惠 加,施加
用
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
交换
很好 即使
2、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 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安陵君如果违抗我的意愿,将会遭到 韩国和魏国的下场。
3、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 使者的话在内容和语气有何异同?
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 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 安陵君只是“愿终守之,弗敢易”,比 较委婉;而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 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 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色挠 náo 以头抢地 qiāng
寡人谕矣 yù 休祲 jìn
听读并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第一段
秦王 使人 谓 安陵君曰:“寡
派 对…说
人欲 以 五百里之地 易 安陵,
想要 用
的 交换
安陵君 其 许寡人!”
助词,加重语气 ,译 为“一定”“可要”
答应
文言词语“其”
一、作代词 1.代人、代物、代事。 作第三人称代词,在翻译句子时,可译作 “他(她)”“他(她)的”“他们” “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自己(的)”。在单独解释“其”时, 要指明具体代指的内容。
以 头 抢 qiāng 地 耳。”
把
撞
罢了
秦王盛怒,对唐雎说:您也曾 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 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 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上百万, 流出的鲜血上千里。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 摘掉帽子赤着脚,把头撞地罢 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
对…说;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的 交换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听从; 为什么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
况且
使...... 灭亡
然而, 凭; 但是
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
把 当作 忠厚有德 行的人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所以
施行。
今吾以十倍之地,
用
的 介词,引进动作
行为直接涉及的
请 广 于君, 对象。可译为
刘向(约前77~前6),字 子政,汉室皇族。西汉经学 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士
•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 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 士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士倾尽平生所学只为一展抱负,他们 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们的活动 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 位.
• 士分为“学士”:孔子、荀子等; “策士”:苏秦、张仪、邹忌、唐雎、 触龙等;“术士”:荆轲。
2.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译为“其中” 的意思。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这)”“那(这)个”
“那(这)些”“那(这)里”等。
二、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 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使用,可译 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 “难道”等,或不译。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