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要想站稳脚跟并日益发展壮大,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并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从而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信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而高职学生作为我国高校人才资源供给的一个重要、庞大的群体,由于其学历偏低,就业形势则更不乐观。
对于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想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 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高校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智力方面,而是包含智力因素在内的情商因素和职业生涯规划、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全面综合。
2005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在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方面[1]。
2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2.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在一线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方向进行专业设置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其专业设置应充分立足市场,以实用为基准,紧跟社会市场需求,了解地方或区域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了解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
2.2 以就业为导向,改进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立足市场,依据社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及培养模式。
改进教学模式使教学服务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并以“实用”为宗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应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以往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经常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利,所以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时刻遵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注重教学实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
其次,高职院校应实行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促使教育与职业市场需求、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对接,是补充实践教学经费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不仅能掌握相关的岗位技能,获得相关的职业知识、职业经验,同时也能提升其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再次,推行职业的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合并的双证制度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很有帮助。
在课程教学外,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也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就业的能力,使其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另外,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激励体制,努力培养出更多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相应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的一线教师,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
2.3 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并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
就业指导课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的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同时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取职业需求的动态信息,详细了解各种职业的内涵、性质、任务以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要求,掌握简历制作及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大学生既关注就业机会,更关注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其次,高职院校应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及时掌握大量有效、详实的企业用人需求信息,对促进高职生顺利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市场和社会联系,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毕业生信息和行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以增加高职生的就业机会[2]。
再次,高职院校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就业途径。
在就业形势日益困难,而国家政策又大力扶持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系统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系统了解职场需要的技能与任务,熟悉创业事务,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另外,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很多高职生因定位不准,在就业上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指导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降低自身期望值,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2.4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由原来的看重文凭发展到看重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人际社交能力等,也就是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应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也应注重学生对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应强化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最新公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将近三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从而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积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确保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等。
其次,应大力提高高职生的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提供多种渠道使学生得以锻炼提高。
首先,校方应开设社交以及礼仪方面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交际方面的知识;其次,学校应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经常组织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使其在不同实践场合中得到锻炼;再次,当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心理障碍时,可以找相关方面的心理机构进行咨询,从而使其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得以提高[3]。
3 结语
总之,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要想在市场经济中适应并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专业设置以实用为基准,并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从而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淑君,刘毅,温泉.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的方法和途径[j].考试周刊,2011(82):199-200.
[2]李乐.关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就业质量[j].科学咨询,2008(20):22..
[3]张震,张治国.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以实用为基准:试论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j].科教导刊,2012(18):29-30.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