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李冠一(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河南郑州450053)摘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社会需要的呼唤下诞生的。

近10年来,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考察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进行着积极研究和大胆探索。

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较有影响力的北派南派之论争,对于增强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尽快完善该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南派;北派中图分类号: C9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 3192 (2008) 03 - 0098 - 05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政府的规模日益扩张起来,政府机构臃肿。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政府机构改革,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成为西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政府机构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迫在眉睫。

在加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中,不仅能够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压缩政府的规模,而且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非营利机构的作用,使我国的公共事业发展能够不断满足公众的需要。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过程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兴的管理领域,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我国新兴的学科,且被予以国家重点扶持。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与调整,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一场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逐渐开展起来。

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重组,渐渐形成了新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这就需要加强对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讨,积极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适应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根据目前所见材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正式提出源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在1997年向国家教委高教司上报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可行性报告》。

在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1998年修改了高等教育本科生教育指导目录,目录中新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据此,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作为首批试办院校,于1999年开始招生。

以此为开端,我国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2001年增加到107所, 2003年为224所, 2004年更增至327所[ 1 ] 。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等院校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

高等院校目前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途径有二:一是一些学校(如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而建立,属于新开设;二是将原有的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通过改变专业名称而转成,如师范院校的教育管理专业、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艺术院校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 2 ]。

各高等院校在纷纷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同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建设研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列入专门课题进行研究,由东北大学承担,娄成武教授负责主持科研工作。

随后,教育部又下达了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综合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专项课题进行研究,由云南大学承担,崔运武教授负责主持研究工作[ 3 ] 。

由此而来,逐渐形成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所谓南派和北派。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虽然我国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不到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实用的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在我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甚至陷入了困境。

主要表现如下。

11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

很多人甚至不明白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对政府与非政府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将来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认识不足导致课程特色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从以上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两条途径可以看出,每个学该专业的建立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规范,没有现成的规章可循,专业课程设置难以统一。

招生规模与社会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

现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于扩大社会对公共事业21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学校过于乐观,努力增加招生规模,没有根据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做认真的预测与分析。

另外,我国现在还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很多该专业的毕业生考研只能选择跨专业,而且现在公共事业管理单位都实行公开的考试选拔制度,由于专业限制很多学生又被拒之公共事业单位门外。

所以最后真正能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学生可谓屈指可数。

31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作为新兴学科,课程设置还不完善,又缺乏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教师根据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授业,内容枯燥、呆板,缺乏对现实公共事业的了解。

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实现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对接。

41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一方面,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很多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师多是半路出家或是刚走出校门,缺乏对公共事业的普遍了解,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

总体看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普遍存在“数量偏少,质量欠精”的共性问题。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南派北派及其主要观点(一)北派及其主要观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建立以来由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负责的研究小组,主要是以娄成武、李坚、郑文范、司晓悦等为代表,在对传统公共管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加上对西方管理体制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公共事业管理理论,被学术界称为北派。

他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的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

”[ 4 ]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

这里的公共事业组织与西方的第三部门相一致,即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营利为目的,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区别于政府李冠一: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组织和企业组织。

21公共管理的客体是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准公共事务。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具有消费方式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和收费困难等特点,正是由于公共物品的这些特点使得公共物品的提供只得由公共部门来承担,其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其中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产品被一个人使用并不排除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增加消费者的成本;纯公共物品是指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如国防、行政管理、立法、司法等;准公共物品是指具备上边两个特点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如公共资源、城市绿地、不收费但拥挤的公路等。

31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概括为协调社会各个层次的利益关系。

利用其职能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控制,提高和保证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和多数公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也会不断扩大和增加,公共事业管理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也会不断地增强。

41公共事业管理负有社会责任和义务,以满足社会不同程度的需要。

由于当前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行政观念的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越来越重视部门的工作绩效以及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公共管理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南派及其主要观点南派是指以云南大学崔运武、林尚立、陈瑞莲、郭小聪、李小波为代表,他们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他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或对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构成,并以准公共产品为主的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调节及控制过程。

”[ 5 ]其主要观点亦可概括为:1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这里的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南派认为在公共管理这一特定领域内,公共组织的核心是政府,同时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一定的准行政组织,如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等。

21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提供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具有消费方式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和收费困难等特点,正是由于公共物品的这些特点使得公共物品的提供只得由公共部门来承担,而作为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政府部门无疑成为最佳的责任承担者。

但是政府的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其他的公共组织加以补充。

31公共组织对公共事业的管理凭借其公共权力。

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来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的。

公共权力具有社会性、政治性、综合性和约束性,因此在公共组织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过程中其权威是不可忽视的。

41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这种层次性主要是因为公共事业所包含的特定公共事务或公共产品本身是有层次的,另外还由于管理的层次和范围等所决定的公共组织的公共权力的配置也是有层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