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节能技术第2章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技术

汽车节能技术第2章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技术


2.1.3发动机特性
2.发动机负荷特性
负荷是指在一定转速下,发动机实际输出的有效功率, 与在该转速下发动机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以百分 数表示,量纲为1,它可以理解为外界阻力矩的大小。
负荷特性是指在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发动机经济性能 指标(单位耗油量B、燃油消耗率be)随负荷变化而变 化的关系。
负荷特性反映着发动机在不同负荷下运行的燃料经济 性,它是讨论汽车燃料经济性的主要依据。
• 柴油机的转矩Te低速时有上升趋势.小负菏时 上升加剧,而高速时均略为下降,大负荷时下 降多一些。
• 有效功率曲线总是随转速n的上升而增大。由 于曲线较平坦,所以可达到的最大功率点远离 最高使用转速(图上看不出来)。
• 燃油消耗率在低转速时,随转速的增加而降低; 而在高转速时,曲线附转速n 的上升而上翘度 加大.即燃油消耗率增加。
汽油机压缩比的选择应以不发生爆燃为原则。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2提高发动机机械效率
发动机机械效率:
Pe------有效功率 Pi------发动机指示功率 Pm------发动机机械损失功率
m
Pe Pi
1
Pm Pi
试验研究表明,当减少总摩擦损失的17%~21% 时,,可以提高整机经济性3%~7%。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 柴油机相对汽车变速工况的适应性好,等 功率曲线向高速延伸时,耗油率的变化不 大,所以采用低速档时,柴油机的转矩和 功率储备较大。
• 在使用中.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汽车可以长 时间使用低速档。因此。以柴油机为动力 的汽车的实际动力因数,比以汽油机为动 力的汽车为高。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1提高充气效率
2.2.2提高发动机机械效率
1.机械损失的组成:
(1)机械摩擦损失
1)活塞组件的摩擦 减少9~11.5%
2)轴承摩擦
减少3%
3)配气机构摩擦 减少1.5~7.0%
4)其他损失
减少1~2%
(2)辅助装置驱动功率消耗
(3)泵气损失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2提高发动机机械效率
2.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 素:
2.1.3发动机特性 2.发动机负荷特性
• 在图2 -3 负荷特性的be曲线上有三个特殊点: 点① 为最低点,点② 为柴油机供油量增加到
一定程度后的冒烟点,点③为最大Pe点.尽管 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有不同的负荷特性曲线, 但其变化的趋势是一样的。
• be点越低则其经济性能越好。但要汽车在大部 分运行条件下都能保证具有较好的燃料经济性, 还应要求be曲线在离开bemin点时上升不能太快, 即be曲线变化要平缓。这一点对经常处于中、 小负荷下运行的汽车用发动机尤为重要。从这 个意义来讲,柴油机的be曲线比汽油机变化平 缓.加之柴油机热负荷高,比油耗be比汽油机 低20%~30%,所以汽车使用柴油机比汽油机 省油。
4)化油器。多喉管式
2.2.1提高充气效率
2.减小对新鲜充气量的加热
增压发动机的燃烧室扫气、油冷活塞、, 柴油机进、排气管分v别置于缸盖两侧等措 施,都有利于减小对新鲜充气量的加热, 具有节能效果。
2.2.1提高充气效率
3.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
减小排气系统中排气门座、排气道、排气 管、消声器的阻力,v对降低排气压力p、 减少排气损失均有利。
2.1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评价指标
*排气品质:符合排放法规
2.1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评价指标
*排气品质:符合排放法规
2.1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评价指标
*排气品质:符合排放法规
2.1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评价指标
2.1.3发动机特性
指一定条件下,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与特性参 数随着调整情况及运行工况变化而变化的关 系。
第2章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技术
•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评价指标 •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 发动机节能技术 • 发动机的节能装置
2.1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评价指标
2.1.1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动力性 经济性 运转性能 可靠性
*满足动力性的前提下,经济型才有意义。
2.1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评价指标
力机械最本质的体现。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4提高循环热 效率
导致热效率 t
下降的因素: 1)工质向外传热
的损失
约损失6%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4提高循环热效率
导致热效率 t 下降的因素:
2)早燃损失及后燃损失 3)换气损失 4)不完全燃烧损失 5)缸内流动损失 6)工质泄露损失
• 在实际应用中,当汽车等功率运行时,驾驶 员应尽量使用高速档,以便节油。汽油机变 负菏时,平均耗油率偏高.
2.1.3发动机特性
3.发动机的万有特性
万有特性曲线最内层 燃油消耗率be最低, 越向外燃油消耗率be 值越高,我们希望最 低油耗率be区域越宽 越好。
• 柴油机万有特性具有以下特点:最低耗油 率偏低,经济区域较宽;等耗油率曲线在 高、低速均不收敛,变化比较平坦。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3可燃混合气浓度与发动机工况的合理匹配 发动机的经济性主要取决于它的燃烧过程。 对燃烧过程的要求是:
燃烧要迅速、及时、完全。
1.化油器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3可燃混合气浓度与发 动机工况的合理匹配
2.可燃混合气的成分及其 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 发动机最小比油耗相应的转速n2 ,介于最大转 矩的转速nl 来自最大功率的转速n3 之间,即居
于发动机某一中间转速。且随转速的不断增加, 曲线上翘幅度加大,节气门开度愈小,则曲线 的弯曲度愈大。
2.1.3发动机特性 1.发动机速度特性 (2)柴油机速度特性
功率------Pe 转矩------Te 燃油消耗率------be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4提高循环热效率 结论: 提高压缩比可提高热效率。 当燃料在上止点燃烧时,热功转换负荷最高。 稀混合气的采用有利于提高热效率。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5提高发动机压缩比
从提高发动机的指示负荷的角度来看,压缩比 愈大愈好。但压缩比过大,不但燃料超耗, 还会引起不良后果,汽油机可能爆燃,柴油 机可能加速零件磨损。
(1) 转速的影响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2提高发动机机械效率
2.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 素:
(2) 负荷的影响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2提高发动机机械效率
2.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
(3)润滑条件的影响 在保证各种环境和工况均能可靠润滑的前提下, 尽量选用低粘度的机油,以减小摩擦损失,改善 起动性能。
2.2.1提高充气 效率
4.合理选择配气 相位
v
(1)进气门迟关角
2.2.1提高充气效率
4.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2)进、排气门重叠角的影响
高速非增压柴油机的进、v 排气门重叠角一般在 20°~60°。重叠角在40°以下基本无扫气作 用。
增压发动机的进、排气门重叠角大,可达 110°~140°,强烈的扫气作用,可以冷却燃 烧室热区零件,减小对新鲜气体的加热,这些 有利于充气效率的提高。
2.1.3发动机特 性
3.发动机的万有 特性
万有特性曲线最 内层燃油消耗率 be最低,越向外 燃油消耗率be值 越高,我们希望 最低油耗率be区 域越宽越好。
• 汽油机万有特性具有如下特点:最低耗油率 偏高,经济区域偏小;等耗油率曲线在低速 区向大负荷收敛,这说明汽油机在低速、低 效率时的耗油率随负荷的减小而急剧增大。
2.1.2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主要是动力性能指标和经济性性能指标,它 们又分为有效性能指标和指示性能指标。
1.指示性能指标: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所作之功 为计算基准的指标。
2.有效性能指标:以发动机曲轴输出功率为计算基 准的指标。
2.1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评价指标
2.1.2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3.有效功率:发动机通过飞轮对外输出的功率。 以Pe表示,单位为千瓦(kW) 4.有效转矩:发动机通过飞轮队伍输出的转矩。
2.2 发动机的节能原理与途径
2.2.2提高发动机机械效率
3.减少机械摩擦损失的途径:
1)降低活塞、活塞环、连杆等往复运动机件的质量。 2)减少滑动部件的滑动速度及高面压比。 3)减少润滑油的搅拌阻力 4)润滑油的改良------低粘度化 5)合理选择摩擦零件的材料,优化材料配对,提高摩
擦表面加工精度
1.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
(1)减少进气门座处的流动损失
4)采取较小的S/D值。
v
1.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
(2)减小整个进气管道的流动阻力
1)进气道。 减小阻力;能够使新鲜气体充入气缸内形成涡流
v
2)进气管。 有足够的流通截面积,表面光洁,避免急转弯和
截面的突然变化。
3)空气滤清器。微孔纸质滤芯原始阻力最小,
充气效率是指发动机在进气行程时,实际进 入气缸内的新鲜气体的质量m与在进气行程 进口状态下充满气缸工v 作容积的气体质量m0
的比值,用 v 表示:
v
m m0
100 %
2.2.1提高充气效率
1.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
(1)减少进气门座处的流动损失
1)增大进气门直径,选择合适的排气门直径。 发动机充气效率的大小,与v 通过进气门座处的气流的 平均马赫数密切相关。
以Te表示,单位为牛顿米(N·m)
5.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发出1kW的有效功率,在 1h内所消耗的燃油的质量。
用be表示,单位为g/ (kW·h)
2.1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评价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