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晋历史名人

三晋历史名人

三晋历史名人历史名人炎帝华夏族先祖,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

黄帝时代姜姓部族首领。

相传炎帝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我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有炎帝陵。

尧姓伊祁,名放勋,因封唐侯又称唐尧,号陶唐氏。

黄帝时代帝王。

史载: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传其帝70年。

晚年因子丹朱不肖而禅位于舜。

其“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为孔子所称道,成为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黄帝后裔,因贤孝被四岳推举为尧的继承人。

佐尧摄政时惩处四凶,举用八恺、八元等才德兼备之人,并巡守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

尧去世继位后,都蒲阪,举用禹、皋陶、弃、契、后稷等人,任官吏考核制度,使天下大治,“远近众功咸兴”。

史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晚年荐禹为继承人。

运城市区以前十公里的鸣条岗舜陵,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几毁几建。

湖南九嶷山的舜帝陵庙亦数次迁移。

禹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名文命。

鲧子。

黄帝时代帝王。

《史记·夏本记》:“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他奉舜命治洪水,劳身焦思,十三年而功成。

又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分划田地等。

制定贡赋,佐舜大治天下。

舜选禹为继承人。

舜去世后即帝位。

禹东巡时崩于会稽(淅江绍兴东南)。

傅说(约公元前1335——1246)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

其在今山西平陆东从事版筑时,被武丁擢拔为相。

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开创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史称:殷道大兴。

关于傅说与武丁君臣际会的传说,在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等有载反映出傅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姬虞姬姓,名虞,字子干,周武王子,周成王幼弟。

西周始封侯。

史称唐叔虞。

受封治唐,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为治国方略,因地制宜,政绩斐然。

为其子燮(晋国第一代国君)奠定了治国之基。

其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和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燮父唐叔虞之子,名燮,一作燮父。

晋国第一代国君。

继位后,因南临晋水,故改国号“唐”为“晋”,改称晋侯。

山西省简称晋由此得名。

由其始,开创了晋国38位国君、600余年历史。

在此期间孕育兴盛的灿烂三晋文化成为今天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8、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献公次子。

春秋时期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在其在位期间(前636年—前628年在位),对内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致晋“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对外,勤王平乱,“诸侯服从”。

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之战,大败楚军,“一战而霸”。

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大会诸候,被周天子策命为“伯候”,成为诸侯霸主。

9、介子推(?~前636年)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

曾随重耳(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

割股啖君。

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

据传,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抱树而死。

晋文公曾以绵上作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田,以“志己过,旌善人。

”故绵山亦称介山。

其洁芳善行,世受尊崇,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忠义之士的精神渊源。

寒食节祭祀介子推也由此而兴。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卿。

赵朔的友人,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

景公三年(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赵朔妻庄姬避于景公宫,生遗腹子赵武。

程与友公孙杵臼合谋,瞒过了仇人,保存了赵氏最后血脉。

杵臼殉身,程婴将赵武养大,使其复赵氏之位。

后亦自杀。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为后世广为传颂,编成戏剧;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

魏绛即魏庄子,春秋晋卿。

生卒年不详,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前572年~前559年)。

晋悼公四年(前570年),晋会诸侯,悼公弟公子杨干乱行,绛斩其仆,向悼公请罪。

羊舌赤称其“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悼公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

魏绛力主和戎,并亲自肩负和戎大任,最终促成戎狄朝晋的局面。

悼公赞其:“吾自用魏绛,九合诸侯,和戎、狄,魏子之力也”。

魏绛因功改封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

卒后谥为昭子。

师旷字子野。

今山西洪洞人。

大约生活时期在春秋末年晋悼、平年间。

为晋国主乐大师,因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

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民间流传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

他博古通今,时人称其“多闻”。

参与晋国政务时,有“天下五墨墨”,“人君之道”、劝学等言,颇得悼、平二公的信任。

其著述,大多流失。

赵简子嬴姓,赵氏,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

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生年不详,卒年有公元前458、464、475三种说法。

出生世卿大族。

晋定公时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

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倡导“法治”,“铸刑鼎”;灭范氏、中行氏。

由此奠定了三家分晋、战国称雄的政治格局。

子夏(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

卫国温人。

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西河学派”的开创者。

以文学见称。

相传,他曾序《诗》,传《易》,主张为人君者必读《春秋》。

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曾仕于鲁,为莒父宰。

也曾为魏文侯师。

李悝、吴起等皆出其门下。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魏文侯(?~前396年)名斯,谥文,魏绛七世孙。

战国魏君(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

在位期间,以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的政治抱负,先后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吴起、乐羊等为将。

并以子夏为师,礼待田子方、段干木,历行改革。

西取秦西河,北灭中山,使国势日强。

公元前403年,与赵、韩同被周列为诸侯。

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名雍,肃侯子,嬴姓赵氏。

战国赵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

抱“随时制法,因事制礼”的政治思想,力倡“胡服骑射”,移风易俗,改革军制,国力渐强。

先后灭中山,破林胡,败楼烦,拓地至燕、代。

并修筑长城,置军戍守,实行进步的民族和睦政策,巩固了北方边疆,加强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赵武灵王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灵丘因此得名。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战国赵将。

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因公元前283年时率军伐齐,大胜,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未尝败绩。

廉颇为人亦襟怀坦荡,关于其“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流传至今。

悼襄王时,乐乘代其为将,他怒而奔魏,旋又适楚。

死于寿春(安徽寿县)。

十几年后,赵国被秦灭亡。

其司马光评其:“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即为赵国存亡所系。

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战国赵卿。

赵惠文王时,秦强称以十五城交赵国换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赴秦,据理力争,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与秦王的渑池(属河南)会上,蔺相如不辱国体,功拜上卿。

与廉颇有隙时,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态度,容忍谦让,从而将相言和,结为刎颈之交。

二人团结一致,共同抗秦,保证了赵国其后15年的安全。

关于蔺相如的故里有多种说法,主要的说法是山西柳林孟门,或山西古县蔺子坪,也有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与河南省辉县之说。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时人尊称“荀卿”。

籍贯有新绛和安泽两说。

战国思想家。

曾游学齐、秦、赵、楚等国,后为稷下学士之一,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应楚春申君之召,任楚兰陵(今山东苍山)令,著书终老。

其学源于儒,又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

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作用。

著有《荀子》。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皆为其学生。

猗顿战国时期魏国人,巨商。

姓名与生卒年代均无考。

传说其曾向范蠡(陶朱公)求教致富方法,其后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南部畜牧牛羊。

“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

为感激陶朱公,在临猗县王寮村修陶朱公庙。

又以经营盐而致巨富。

兼营珠宝,以善鉴别珍宝珠玉见称。

猗顿对山西西南地区的畜牧业和河东盐池的开发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西商业发展史上也占着重要的要位。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卫皇后子夫弟。

汉武帝时名将。

元朔二年(前127年),他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元狩四年,他与霍去病再次深入漠北,打败匈奴主力。

先后七次出击匈奴,七战七捷,无一败绩,战功卓著。

卫青长于征战,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率军与匈奴作战,身为皇亲国戚,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是历史上著名的常胜将军。

与外甥霍去病并称西汉的“帝国双璧”。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

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

汉武帝时名将。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两次率兵大败匈奴,控制了河套地区,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

元狩四年,和卫青再次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

汉武帝因其功欲为其造府第,坚辞不受,其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成为千古名句。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

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

西汉重臣。

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

武帝死,与桑弘羊等同受遗诏,辅佐昭帝,为大司马、大将军。

昭帝死后,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

因刘贺不堪帝任,改立宣帝。

后因其族党满朝,权倾内外,被宣帝夷其族。

《汉书》称其“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

霍光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是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因功列汉麒麟阁十一功臣第一。

班婕妤(约前48~前6年)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

西汉楼烦(今朔县)人,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