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历史真实主要人物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

1851年选为秀女,次年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晋懿贵妃。

载淳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执行妥协政策。

1898年反对戊戌变法,发动宫廷政变。

1908年立溥仪为帝,自为太皇太后,次日病死。

光绪帝(1871—1908),醇亲王之子。

1875年登基,继位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1898年宣布变法,起用维新人才,发布诏书。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将其幽禁。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被慈禧挟持逃往西安,从此不问政事。

1908年死于赢台涵元殿。

隆裕太后(1868—1913),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被立为光绪皇帝皇后。

1908年光绪帝驾崩,尊为皇太后。

袭慈禧以行“垂帘听政”,并立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1912年她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溥仪(1906—1967),清代最后一个皇帝,辛亥革命爆发后退位。

1917年复辟帝制,12天后二次退位。

1924年,废帝号,出皇宫。

1931年充当满洲国傀儡,1945年被苏军俘获,后移交中国政府。

1959年获特赦。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首领。

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战后兴办洋务。

1889年调湖广总督,是“洋务派”后期代表人物。

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主战派,1898年撰文攻击维新思想,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6年授军机大臣,1908年督办粤汉及川汉铁路。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主帅,洋务派首领。

1853年在皖北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5年署两江总督,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机器局。

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受命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奕(1838—1918),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94年进封庆亲王。

1900年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

1903年升任军机大臣,武昌起义后,派兵镇压起义军。

1912年清帝退位后,携巨资避居天津。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

清末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

1888年上书皇帝,请求变法,未达。

1895年同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并攻击革命,反对民主共和。

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活动。

五四运动后,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运动,1927年病故于青岛。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弟子。

1898年入京,参与组织保国会,协同康有为进行变法活动,时人合称“康梁”。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反对民族革命,主张君主立宪。

1915年袁氏复辟帝制,反对帝制。

1920年回国,曾先后任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

188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朝交涉通商大臣。

1898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使“百日维新”夭折。

1899年,率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1年袁世凯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1909年,袁世凯被削职回到原籍。

武昌起义后被清政府重新起用,担任内阁总理大臣。

1912年,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3年,派人暗杀宋教仁,镇压了“二次革命”,逼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5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同年12月,袁世凯自行称帝,复辟封建帝制。

1916年,在蔡锷的护国军和孙中山的“讨袁军”的打击下,他被迫取消帝制。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是近代资产阶级著名革命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长期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深感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中国社会的腐败,萌发爱国救亡思想。

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提倡发展农工商业,遭拒绝后投身革命,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

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继续在日本和美国从事革命活动。

1905年,他创立“中国同盟会”,被选举为总理。

随后制定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06———1911年间,他领导多次武装起义。

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后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决心以武力推翻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2年,他得到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4年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创办了黄埔军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其他人物翁同和(1830—1904),江苏常熟人,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

1898年,翁同和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力主变法图存。

6月16日慈禧令光绪下谕将翁开缺回籍。

盛宣怀(1844—1916),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与各国驻沪领事订立“东面互保章程。

”1901年任升会办商务大臣。

“二次革命”中操纵招商局抵制、破坏革命。

张謇(1853—1926),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得张之洞支持,创建大生纱厂。

1901年发表《变法平议》,提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方案。

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帝制自为,辞职南归。

李莲英(1848—1911),1856年净身入宫,跟从那拉氏懿妃,因机灵圆通得宠。

在慈禧太后纵容下干预朝政,弄权谋私,1908年慈禧死后出宫养老。

伊藤博文(1840—1909),1885年出任日本明治政府首届内阁总理大臣。

在甲午战争中起重要作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魁,1909年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击毙。

丁汝昌(1836—1895),北洋水师提督,在中日甲午海战中领军重创日本舰队。

1895年在威海港被日军包围,自杀殉国。

文廷式(1856—1904),光绪十六年进士,甲午战争时多次上书主战。

后参加强学会,支持维新变法。

陆皓东(1868—1895),1893年与孙中山在广州筹组兴中会。

1894年随孙中山赴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变革,被孙中山称为“为共和牺牲之第一人”。

徐世昌(1855—1939),1905年被授军机大臣、督办政务大臣。

1911年任“皇族内阁”协办大臣,帮袁世凯取总统职位。

1918年被选为总统,1922年被吴佩孚赶下台后隐居天津。

孙眉(1854—1915),孙中山长兄,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

1909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后赴广州湾宣传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反对袁世凯。

冯国璋(1859—1919),北洋军阀首领之一。

参加过甲午战争,1896年投奔袁世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下镇压革命。

袁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为直系首领。

1916年当选副总统,1918年被赶下台。

王士珍(1861—1930),1902年任北洋常备军步兵第一协统领、江北提督等职,与冯国璋、段祺瑞号称“北洋三杰”。

1917年8月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次年去职。

谭嗣同(1865—1898),生于北京,“戊戌六君子”之一。

积极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宫廷政变后被捕,慷慨就义。

杨士琦(1862—1918),1901年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任总统府高等顾问,1914年任参政院参政。

岑春煊(1861—1933),1898年任广东布政使,后任山西巡抚、四川总督,曾多次镇压人民反清斗争。

护法运动期间排挤孙中山,军政府解散后退居上海。

瞿鸿(1850—1918),经慈禧亲自面试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掌握国政大权,他廉洁而守旧,后因机事不密,被削除官职,开缺回籍。

赵秉钧(1865—1914),1900年率巡防营在京津一带镇压义和团。

1912年,任唐绍仪内阁内务总长,同年8月代理内阁总理。

1914年2月,被袁派人毒死。

载沣(1883—1952),1908年光绪帝逝世后,其子溥仪继位,授命任摄政王,主持朝政。

1909年罢免袁世凯。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1928年移居天津,“满洲国”建立后曾一度去东北。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北洋皖系军阀首领。

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

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参加镇压“二次革命”。

1918年,被袁任为参谋总长,镇压护国军。

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失败而去职。

1926年镇压北京爱国运动,造成“三一八”惨案。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1894年甲午战争后投奔张之洞。

1911年筹组中央军政府时被举为大元帅,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副总统。

后配合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

张勋复辟后寓居天津,1922年再次出任总统,电请孙中山北上。

后被直系军阀驱逐。

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人。

1904年创立华兴会,后参与组织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后协助军政府办理外交事务,并筹组中央临时政府。

1913年因抨击袁世凯被特务刺杀,成为民国历史上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

杨度(1875—1931),1907年创办《中国新报》月刊,支持立宪。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

1922年后追随孙中山,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毓鼎(生卒年月不详),清宫御史,与恩师瞿鸿感情甚笃。

铁良(1863—1938),1906年后历任军机处政务大臣、督办税务大臣等职。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顽抗联军起义。

后投靠日本,在青岛、大连等地进行复辟活动。

恩铭(?—1907),1903年任两淮盐运使。

1906年补授安徽巡抚,派兵镇压红莲教。

后奉旨推行“新政”,整顿警务学堂。

1907年被徐锡麟枪杀。

张勋(1854—1923),北洋军阀。

1900年参与镇压义和团,1911年任江西提督。

武昌起义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民国成立后投奔袁世凯。

1917年率兵入京拥宣统复辟,遭到各界的反对,复辟丑剧早早收场。

徐锡麟(1873—1907),1905年加入光复会。

1907年与秋瑾约定在浙、皖起义,同年刺杀恩铭后英勇就义。

良弼(1877—1912),参与清末改军制,为清廷所倚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主张武装镇压,同时反对起用袁世凯。

1912年26日被革命党人炸死。

曹锟(1862—1938),北洋直系军阀首领。

1923年逼黎元洪下台,当选总统。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其幽禁于中南海延庆楼,被迫辞职。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者、教育家。

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