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1)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2)“泛智”教育(将知识传授给每一个人)普及教育(3)教育适应自然(4)学制系统(5)班级授课制(6)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量力性2.卢梭-------------《爱弥儿》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培养自然人。

3.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应该按照遵循身心规律4.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外铄论,人出生就像白板)与绅士教育(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1.赫尔巴特“近代教育学代表人物”“教育科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2)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教育性(德性)教学原则(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贯穿着德育)(4)教育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儿童中心主义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3)“从做中学”:五步探究教学法:找问题假设推断验证(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1.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论著”2.马卡连科----------《教育诗篇》《父母必读》在班级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四.当代教育学发展(一)教育学派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批判、制度(二)当代教育学发展姆有掌握,纳来结构(结构主义发现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瓦根讲范例(瓦根舍因),高度赞发展,(赞科夫)全面和谐好斯基(苏霍姆林斯基)。

(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领域扩大2.研究基础和模式多样化3.初步体系形成4.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关系紧密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二、一般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阶段性(不能一刀切)、不平衡性(适时而教、关键期(“狼孩”))、互补性(扬长避短)、差异性(因材施教)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医德、威尔逊(基因遗传决定)、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遗传决定)(二)外铄论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及其作用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和可能性(二)环境及其作用社会环境提供外部现实条件;家庭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严厉惩罚、温暖理解。

(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从意识上说,是动力从外部上说,是决定性作用(四)学校教育及其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表现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性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教育对促发和影响是有条件的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校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二、课程类型三、制约课程发展因素社会、知识、学生四、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布鲁纳)2.学生中心(杜威、经验主义、活动中心、儿童中心)3.社会中心(布拉梅尔德、付来雷)课程设计一、三个层次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科目设置、课时分配、学制课程标准:前沿、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教科书:又称课本。

中学教学(简答、论述)教学概述一、教学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一)教学理论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2.认知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3.人本主义4.建构主义(皮尔杰:儿童发展阶段)三、教学基本任务1.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2.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体力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5.关注个体发展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二.教学过程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理解教材)、巩固、运用、检查三.教学原则1.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主要原则直观性、启发性(产婆术,不愤不启)、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可接受性(量力性)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2.谈话法(问答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5.演示法(教师演示):应用于理科6.参观教学法(参观博物馆):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知识7.练习法: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操作8.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9.实习作业法:自然学科或职业教育中10.实践活动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

11.情感陶冶法12.探究活动法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一)基本依据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二)教学方法运用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教学组织形式一.概念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形式(一)古代:个别教学制(二)近现代:1.班级授课制产生:夸美纽斯(17世纪)、京师同文馆(1862年)含义: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特点:班、课、时优缺点:效率高、难以因材施教2.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先教会一部分人,带动其他人3.道尔顿制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不利于教学(三)当代改革1.分组教学内部分组:在一个班里按成绩变化进行分组外部分组:在一个年级按成绩变化进行分组2.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3.小队教学(协同教学)(四)教学特别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用于师资不足的情况)教学评价一.概念对教学活动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二.功能指挥定向、判断检查、反馈调节、激励反思三.类型(一)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划分1.相对评价:常模参照评价(高考)2.绝对评价:目标参照评价(大学考试)3.个体内差异评价:自我参照(二)按照评价功能不同划分1.诊断性(前)2.形成性(中)3.总结性(后)(三)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1.定性2.定量(四)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1.决策性:教育行政部门2.研究性:教育理论工作者3.工作性:教师(五)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1.自我2.外部四.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整体上评价、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指导性(评价意见具有指导性)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二.上课(中心环节)(一)具体要求:(二)目的明确,(三)内容正确,(四)方法得当,(五)结构合理,(六)语言艺术,(七)板书有序,(八)态度从容,(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作业量适中、难度适中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评价(一)观察法: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二)测验法:信度(试卷的可信度)、效度(是否有效,效度低不一定信度低,最重要)、难度与区分度(三)调查法:问卷、访谈(四)自我评价法中学德育过程一.内涵(一)概念: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三)基本矛盾: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二.基本规律(一)对学生知(基础)、情、意、行(关键)的培养提高(二)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三)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学德育的实施一.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原则:4.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学校与家庭教育相一致,大中小学教育相二.德育途径与方法(一)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最重要)(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1.概念: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2.常用方法:(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2)榜样示范法:思想、情感、行为(3)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4)实际锻炼法: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5)品德修养法:自觉主动的自我反省(6)品德评价法(奖惩法):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3.选取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工作概述(一)班主任含义(二)任务及职责1.任务在校长的领导下,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班集体2.职责(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了解学习情况(3)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关心学生课余生活(5)指导参加劳动实践(6)搞好班级经常性管理工作(7)与家长保持联系(三)地位和作用1.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4.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二.中学班主任的工作(一)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基础和前提)2.组织和培养良好班集体(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校、家庭联系)7.操行评定(评价)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二)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工作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教育:(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后进生工作心理特点:不适应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教育:关心和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树立榜样,增强是非观念(4)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5)善于发觉后进生身上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3.中等生工作共同特点: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教育:(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2)个别教育(3)根据后进生信心不足的特点,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班级管理一.班级概述(一)含义基层学生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教育意义1.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社会性2.有利于相互帮扶,培养社会交往能力3.可以满足学生尊重需要、情感需要4.有利于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二.班集体概述(一)班集体特征1.以学生亚文化的社会群体2.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3.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4.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二)构成要素1.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共同生活的准则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三)教育作用1.促进学生社会化2.满足学生个体心理需要的场所3.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平台(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立班集体发展目标2.确立班集体核心队伍3.确立班集体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三.(一)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