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临床医学专业(2)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临床医学专业(2)

---------------------------------------------------------------最新资料推荐------------------------------------------------------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临床医学专业(2)**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 2019-2019 年专业建设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文件精神及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尽快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医学人才,在学校及临床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业2019-2019 年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始于 1958 年。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市卫生学校,曾开办临床医学普通大专班、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电大临床医学专业。

2004 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开办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已连续招生普通专科生七届,已有五届毕业生共1606 人。

现有全日制在校专科生 1844 人,其中 2009 级 583 人, 2010 级 669 人, 2019 级592 人。

2007 年临床医学专业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设专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

全体教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科学研究有所突破,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通过八年的努力与建设,现以办成初具规模的专科临床医学专1/ 12业。

临床医学专业已有 53 年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疗人才,有些在国际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如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平常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申济奎都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目前, **市八县一市县人民医院的骨干医师绝大多数均为我校历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随着国家医改进一步深入,广大农村及城市社区基层医疗单位医疗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

专业岗位需求预测及建议相关资料显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城镇社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我国基层医卫生单位医疗人才非常短缺,这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

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而言,基层医疗仍有广阔的空间,将吸纳大量医疗卫生人才,前景乐观。

临床医学专业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 103 人(不含校外兼职教师),其中专任教师 88 人,校内兼课教师 15 人;专业基础课教师 28 人,专业课教师 75 人。

教授、主任医师 19 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40 人,占专业教师的 57%;中级职称 27 人,占 26%;助教 17 人,占 17%。

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 22 人,占青年教师的---------------------------------------------------------------最新资料推荐------------------------------------------------------ 42%。

双师型教师 81 人,占专业教师的 79%。

同时还聘请了 50 名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本专业教学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及教研教改成果丰硕,社会服务功能明显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完善,设施齐全。

现有 2 所附属医院, 3 所教学医院, 27 个实习基地。

医护技能实训中心面积达 3378 ㎡,专业基础实验实训 16681 ㎡;实验仪器设备 2078 台件, 800 元以上设备 1616 台件;医护技能实训中心 800 元以上设备 619 台件,总值约 1130. 623 万元;医护技能实训中心 5 万元以上设备 13 台件,总值约 793. 1 万元。

各种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室及实训基地能较好地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3/ 12动力,以服务为宗旨,走医教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将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社会需求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专科人才。

毕业后到县、乡、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等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振兴医疗卫生事业而努力奋斗。

四、专业发展建设目标通过建设,使本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成为省内、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通过努力,在建设成校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争取申报省级特色专业。

五、专业建设内容 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医疗卫生行业职业标准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要求的课程体系。

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教材建设。

(1)相关课程内容整合,形成人文素质、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大课程体系的整合。

(2)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

建设课程中心等网络资源,主干课程均进入课程中心。

---------------------------------------------------------------最新资料推荐------------------------------------------------------ (3)编写《临床技能学》、《急诊医学》等教、学、做一体化校本教材和 PBL 案例及试题库。

(4)改革考试方法,建立与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相适应的毕业考试方式及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办法。

3. 加强教师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引进 2-3 名博士及8-10 名硕士研究生,争取引进 1-2名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加强合作医院的兼职教师培训,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 推进校院合作,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虚拟医院、虚拟实训室,建设示范实训中心 1 个,建立执业医师考试及培训基地。

5. 改革临床教学,强化临床实践。

(1)加强教学医院及实习基地评估,实行教学及带教准入。

(2)建立高级综合模拟人实训室 1 间。

(3)在附属医院试行导师制实习管理。

(4)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6. 强化教学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1)深化校系两级督导。

(2)建立网评教学及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改进考核标准和方法①建立笔试、口试、操作考5/ 12核、小组学习评价的基础课综合评价体系。

②临床阶段以工作过程评价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操作考核、毕业论文及出科操作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

7. 促进教研教改,积极进行科学研究。

专任教师每年人均发表 1 篇论文,省厅级课题立项 8-10 项,市厅级以上成果 2-3 项,省级精品课程 1-2 门。

六、专业建设改革举措 1. 实行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特色,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院合作,积极争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的支持,参与办学。

在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教师互兼互聘、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合作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办学活力。

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坚持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育过程与医疗过程对接的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及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修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原则,积---------------------------------------------------------------最新资料推荐------------------------------------------------------ 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 实施认证教育,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根据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则,在专业教学中推行职业技能认证前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通过与行业的合作,引进认证教育的师资,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认证教育水平,达到专业认证教师资格;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毕业后一年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通过率。

要将认证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以职业技能需求为根据,构建课堂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确保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4. 抓好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职业性、超前性、地方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力量编写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

5.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认真制订好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引进和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双师素质型的教学团队;要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建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管理科学的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7/ 12七、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 加强对专业的指导和领导。

系部领导要加强对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

2. 加大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根据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添置、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

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专业图书购置费,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3.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知名学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