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复习79:理解诗意3
高考语文复习79:理解诗意3
审题点拨 答题要求 题干关 键词语 答题范围 描述活动 描述 村民
答题点拨 答案 村民们举杯畅 怀,喜庆丰收;弹琴 赛歌,欢声笑语。 词表明答题语言带有 人的动作词语。 ②不要简单翻译,要 写全村民进行的种种 活动。
限于村民活 点拨 ① “活动”一 动的词句
答题限制
简要描述
教你审题 抓住题干关键词语 理解诗意的角度与能力要求分别是:提取、转述、概 括、描述。审题时要抓住这些题干用语,明确答题指 向和语言组织要求。“提取”是指从作品中选择相关 要求的词语或句子(有的要改变结构); “转述”可以借 助翻译,然后整合语句;“概括”要求高,要将诗句 “实”的内容按一定的角度抽象出一定的“虚”的属 性。“描述”是借用自己的语言(或翻译)把内容描写、 叙述出来,有“扩展”性质。
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
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
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曾 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 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 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这首咏物词咏的是什么事物?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赏析角度:一 是理解诗意, 点拨 (1)答案分点叙述,条 品味“白 、 理清晰。作答时先结合对诗 红蓼、新绿” 句的体验理解进行描述,然 隐性要 求 的意象;二是 后评说其达到的效果,逻辑 唤起自己对 的形象体验, 会用字的传神 生动。 严密。(2)不少同学在分析 诗的联系,只局限在本句 不全。 “蓑”“映” “映”字时,忽略了和上句 二者结合,体 中,限制了思维,致使答案
2.(2010· 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穗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 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 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轮反思与二轮对策 只是就题做题,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这 是一轮时的一个通病。考场上因读不懂诗歌而失分, 也是普遍现象。为此在二轮复习时,必须: 1.转变做题观念,强化“读不懂诗歌不做题” 的意识。 2.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从标题切入对诗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 ②抓住情感语言,尤其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 歌的感情。 ③利用近体诗结构“起承转合”中的“转”和 过渡句这些特点理清诗词层次思路。 ④反复咀嚼词语、诗句,理解基本意思。 ⑤充分利用作者、 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 助理解。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屏却相思[注]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 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 月,一院丁香雪。 注 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 现场答案 a.遮蔽;b.阻挡,退却。 矫正指导 该题考查具体词语在全词中的意义。答案 a 错把主动 思念之情的欲扬先抑当成被动来理解了。答案 b 错把 “屏却”一词拆开了来理解。 正确答案 “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同第三句“抛掷”意近。
答案
①战乱连年,山河破碎。②亲人离散,生死未卜。
③老友分别,难以重逢。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文后问题。 归自南阳 李吕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乡,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从思乡的角度看,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
解析
该题考查对全诗内容的把握, 但不是直接概括,
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 解读句意、 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 概 答题要求 括感情 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 经一场雨打, 已与昨晚的不同 题干关 (1)什么意思 了。(2)作者借燕子、梧桐在 键词语 (2)表达感情 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 旧、失落的感情。 答题范围 第二联 点拨 第一问如理解为“燕 子将要南飞, 想到一别就是一 答题限制 作者 年, 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 到”,也可给分。颔联主要是 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 隐性要求 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解析 “呢喃”点出了燕子的声音特点,“归画梁”点出 了燕子的居住特点。其他如“蹴水忙”“体态狂”非燕子 的本质特点,不可过度答题。 答案 燕子。从“呢喃”“衔将归画梁”这些词句可
看出。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 游 贪啸傲,任衰 家住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 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黄庭》 :道家经典。③元: 同“原”。 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
答案
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
3.(2009·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 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 作。[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 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 亭台宫殿。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审题点拨 答题要 求 炼字 “蓑” 题干关 键词语 “映” 的 巧妙之 处 答案
答题点拨 (1)“蓑”字勾连“新 绿”,“新绿”如蓑,引人联 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 润泽,形象生动;(2)“映”字 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 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 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现场答案 杜甫喜爱春雨的原因是因为春雨使全城的花儿都开了, 春天更美丽了。周邦彦喜爱这一场春雨下得大, 水鸟都落到平时的田地里来了。 矫正指导 本题考查对诗意的比较概括能力。 该答案对杜诗的概括 只抓住全诗的最后一句,没有从全诗来把握诗人的心 情。对周诗的概括忽略了第一句为全诗定下的基调, “耕人扶耒”,农民种地,作者对农民的态度。 正确答案 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点拨 ①语言组织形式:主谓 式。写“铁骑”“沟壑”,未 答出“恶”均不得分。 ②语言由提取加转述两部分构 成。 ③要点齐全,不得写错别字。
4.(2010· 上海)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 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 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 气,不羡日夕佳。 注 ①霹雳:琴名。 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而是提供了一个限制角度:思乡,特别能考出考生是 否真正读懂了全诗。尤其是尾联,是从“风尘”角度 写思乡,角度灵活,手法独特。
答案
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
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或身处异地 他乡);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
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
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 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 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解析
抓住一个词语,带动对全诗内容的理解、把握。
这 是 一 道 好 题 。 答 时 不 仅 要 注 意 “ 兵 戈 ”“ 寻 弟 妹”“故乡”等词, 更要注意与老友分别这层“非”。
教你答题 因题答题 主要是依据不同的能力要求组织成合乎要求的语言形 式。或用原句词语,或用自己语言,或用原句词语加 自己语言联缀而成。或意译,或概括,或扩展描述。 种种不同回答方式,要因题择用。不可把概括当翻译。 “提取”却用自己的语言。 理解文意题设题灵活,答题无固定模式,这是极重要 的一点。
现场批改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 生活态度?
解析 第一问只要描述出诗人的活动即可。
答案
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
等生活画面,表现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 隐逸的生活态度。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颔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现场答案 a.天人永隔,还能知道你在那里会怎样呢? b.相思难却,即使知道你在那个世界里又能怎么样呢? 矫正指导 该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 错在没有理解原句中的欲 扬先抑的用法,没有写出作者当时内心的思绪。b 侧重点 应在作者当时的心态,且没有抓住“无益”一词。 正确答案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吧,念如今生死两 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近即可)
理解文意可能涉及诗歌的形象鉴赏及情感的把握 两个考点。因为感受、理解、分析诗歌形象,是鉴赏 诗歌的第一步,把握了诗的基本内容是情感赏析的基 础。在此特设这一题型专练,目的是对准古诗鉴赏题 之“的”,提高鉴赏分数。
一轮回顾
试题再做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类题精做
一、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注 ]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 途数起数伏。
审题点拨 答题要求 写出景象 题干关 键词语 答题范围 风尘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