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
• 哮喘病的病理学改变以气道内嗜酸细胞浸润为 主,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辅 的慢性气道炎症为基本特征,临床上以气道炎 症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通气障碍为主要 临床特征。
• 因此近20年来进行了以慢性期抗炎治疗为主的 治疗原则以替代过去的以急性期舒张支气管治 疗为主的治疗原则的尝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已可以有效地通过抑制气道炎症来控制哮喘 病的临床症状。
特异性炎症: 红,肿,痛,热 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 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 抗炎治疗
• 抗生素为主的抗感染治疗
哮哮喘喘的的现现代代观观点点
粘液分泌泌过多
巨噬细细胞胞// 树突状细细胞
Th2 细胞
粘粘 液液细胞
中中性性粒细粒胞细胞
嗜嗜酸酸性细性胞细胞
神经激激活活
上上皮皮脱落脱落
哮喘的预防
• 衣服冷暖要适宜 • 科学调整饮食 • 适当注意锻炼 • 多晒阳光 • 要注意开窗通风
• 谢 谢!
• 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 尼龙
(三).静脉用药:
• 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静脉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 松(400~1500mg/d)或甲泼尼龙(80~ 500mg/d)
• 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天)内 停药
• 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 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 所以,按正确的使用方法,吸过后及时漱口,真正被吸收 入血的药量很小。
• 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增加 – 严重哮喘患者吸入激素的治疗剂量提高 – 干粉吸入剂储药量增加
• 咽喉部刺激 – 咽部不适,口干,咳嗽,嘶哑,口咽部霉菌感染
(二).口服给药:
• 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哮喘或重度持续(四级)哮喘 吸入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适,口干, 咳嗽 ,嘶哑,口咽部霉菌感染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全身不良反应
吸入给药具有较高的呼吸道内活性,局部用药的全身不 良反应与全身用药相比少而轻
• 80%-90%沉积在口腔内 – 其中40%-50%进入消化道吸收入血,通过肝脏首过效 应而使全身生物利用度明显降低。
• 10%-20% 吸入呼吸道,其中4%呼出体外,其余沉积在下 呼吸道,有一部分被吸收入血。
3.0
患 2.5 病 率 2.0
1.5
1990年患病率
2000年患1病.8率 7
0.9 1
1.0
0.5
合计
0.0
年龄
0
1
3
6
9 12~15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 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 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 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 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
哮喘流行病学
• 哮喘是发达国家中发展最快 ,受累人群最多的 医疗问题之一。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一直上 升
• 欧美国家 10%左右 • 亚洲国家 5%左右 • 全世界哮喘患者超过一亿伍千万。 • 我国哮喘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990%年与2000年儿童哮喘患病率比较
血管扩张 新血管管形形
成
血浆渗出出 水肿形成成
上皮纤维维化 感觉神经激活
胆碱能反反射
平滑肌收缩 肥大 / 增生
急性 炎症
慢性 炎症
气道 重塑
支气管收缩 黏膜水肿
气道分泌增多
增加炎症细胞数量
细胞增殖
上皮损伤
增加细胞外基质
气道狭窄
气道高反应性 降低气道可逆性
症状
哮喘恶化/加重
治疗原则 脱离变应原
抗炎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 抗毒作用 抗休克作用
……
糖皮质激素抗炎机制: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 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白三烯和前列 腺素的合成; 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活化; 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 减少微血管的渗漏; 增加细胞膜上β2受体的合成等。
糖皮质激素作为抗炎药物
下调促炎因子:
哮喘的发病机制
哮喘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气道炎症是所有类型的哮喘的共同病理基础 气道炎症存在于哮喘的所有时段 炎症是症状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哮喘将通过抑制炎症而得到控制
哮喘的本质--此“炎”非彼“炎”
• Inflammation
非特异性变应性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 Infection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哮喘的治疗虽然仍有争议,但糖皮质激素(GCS) 是目前已被公认的最有效的药物,已有实验证明, GCS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哮喘发病的多个环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的第一线药物
发病率(症状、急性发作) 生活质量 死亡率 防止气道功能下降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IL-1β 、IL-1α 淋巴毒素β IL-8 IFN-α 、IFN-β Mcp2~4
上调抑制促炎因子:
TGF-β IL-10、IL-10R IL-1RⅡ
抑制炎症
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
(一).吸入给药: 局部抗炎作用强 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
较少 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 咽喉部刺激 咽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