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升全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环境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现就推进全区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和x精神,积极巩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腹地的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成效,在老城区开展以老旧小区、城中村、街巷支路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清洁社区”行动,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统筹发展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常态长效,为打造“x中心、第一城区、善治x”提供良好的市容环境。
二、工作目标(一)根据面积或人口数量,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保洁员,组建专职清扫保洁队伍;(二)完善垃圾收集容器、作业设备的配置和后期养护、更新维护机制;(三)建立健全并落实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四)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办法。
三、管理范围(一)老城区指x等4个街道管辖范围。
(二)二环外指x等5个街道、镇管辖范围。
四、主要任务(一)开展集中清理活动全面清理“十乱”(即乱搭建、乱堆放、乱停放、乱占道、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拉杆线、乱设摊点、乱涂写张贴、乱设广告招牌),重点对老旧小区、城中村、村庄内部、街巷支路、河塘沟渠以及空旷区域等薄弱地段,加强垃圾、乱堆放和牛皮癣清理工作,同时加大对道路两侧、河道边、坝埂上等处毁绿种菜现象的管理和查处力度。
(二)组建专职保洁队伍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强基层专职保洁员队伍建设。
1.村(居)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各街道、镇要督促辖区各村(居)落实专人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大日常巡查、监管力度,由街道、镇城管办(市容所)负责督查、协调、指导,并在集中整治和迎检等时期统一指挥调度。
2.建立村(居)级保洁员队伍。
(1)老城区配备标准。
街巷支路保洁员数量按照每5000平方米不低于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城中村、“三无”小区保洁员数量按照常住人口数每300人不低于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若单条街巷支路面积或单个城中村、“三无”小区人口数量不足以配备1名保洁员,可由社居委合理安排与邻近街巷支路或城中村、“三无”小区共用保洁员,并确保清扫保洁质量。
(2)二环外配备标准。
按照常住人口数每300人不低于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
(3)保洁员工作职责。
负责区域内道路、公共场所、垃圾收集点、楼道等处的清扫保洁、牛皮癣清理以及垃圾收集容器集中、复位和擦洗维护等。
(三)完善环卫配套设施1.补充完善垃圾收集容器。
各街道、镇要迅速开展辖区范围内的垃圾收集容器排查工作。
老城区按照《关于印发x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分级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x〔x〕33号)的要求,补充完善垃圾收集容器;二环外按照每10—15户(每个楼道口)配置1只垃圾桶的标准进行补充完善,其中街巷支路的分类式果皮箱按照《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单边每300米1个的标准配备(商业门店较为集中或人流量较大的路段可适当增加)。
同时,各街道、镇要督促辖区单位按照相应标准补充完善垃圾收集容器。
2.配齐垃圾清扫和清运工具。
各街道、镇要统一配置清扫保洁人员服装和必要的垃圾清扫工具,原则上老城区按照每个城中村不少于1辆、街巷支路(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的)每1万平方米不少于1辆的标准,配备电动保洁三轮车;二环外按照每个村民组(或社区网格)不少于1辆的标准配备电动保洁三轮车,并根据实际需求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车。
3.积极推行机械化清扫保洁。
结合大气污染治理,各街道、镇要至少配备1台小型多功能清洗车,对符合条件的街巷支路实施洒水降尘作业,并在适合的区域利用小型扫路车进行机械化清扫(湿扫)。
(四)落实经费保障渠道为积极推进落实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区级补贴、街道(镇)级配套、村(居)级补充”原则,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的资金筹措和保障力度。
1.区级补贴。
区财政对各街道、镇的设备添置经费及作业队伍的运作经费,根据考核情况实施以奖代补。
具体补贴方式为:(1)垃圾收集容器购置费用。
各街道、镇要对照相应配备标准,摸排统计街巷支路、村民组、城中村、“三无”小区垃圾收集容器现有数字和缺额,经相关部门审核(村民组、城中村、“三无”小区等常住人口数须经区发统局审核,垃圾收集容器数量由区城管局核定)并上报区政府同意后予以一次性购置到位,购置费用由区、街道(镇)按5:5比例承担。
今后每年老城区的街巷支路、城中村、“三无”小区,以及二环外的垃圾收集容器,按照30%的损耗率予以补充更换,购置费用由区、街道(镇)按5:5比例承担,超过该损耗率更换的垃圾收集容器购置费用由街道(镇)自行承担。
(2)车辆购置费用。
各街道、镇要按照配置标准,统计应配备电动保洁三轮车的数字和缺额,根据实际需求上报,经区城管局审核并上报区政府同意后予以购置,超过配置标准的购置费用由街道、镇自行承担;区城管局要根据各街道、镇小型多功能清洗车和扫路车的上报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机械化作业条件的,上报区政府同意后购置,车辆购置费用由区、街道(镇)按5:5比例承担,油料、保险、维修费等运行费用由街道(镇)自行承担。
车辆达到报废条件的,可凭相关证明材料上报区政府同意后重新购置,费用由区、街道(镇)按5:5比例承担,期间如有因保管不当等原因需要更换的,费用由街道(镇)自行承担。
(3)保洁员补贴。
区城管局要根据各街道、镇实际情况,核定应配专职保洁员数字,对街道(镇)配备数字高于标准的按照标准发放补贴,低于标准的按照实际数字发放,补贴费用为600元/人·月,主要用于村居清扫保洁人员的工资、保险、服装以及清扫保洁工具等。
保洁员月工资不得低于x统一规定的环卫工人最低工资标准。
(4)生活垃圾清运补贴。
二环外按常住人口人均日产垃圾0.8公斤的基数计算,每吨补贴24元,主要用于各街道、镇将村居垃圾收集点的垃圾运至垃圾转运站的运输费和将垃圾装运上车的费用等。
2.街道(镇)级配套。
各街道、镇要在区专项补贴的基础上,落实相应村(居)环境卫生清运保洁配套经费,原则上不得低于区级补贴额度。
3.村(居)级补充。
各村(居)要在区、街道(镇)两级补贴的基础上,通过企业捐助、结对帮扶、市场化运作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缺口部分资金。
对区、街道(镇)两级下拨的专项清扫保洁经费必须做到专款专用。
(五)健全各项管理制度1.健全工作职责制度。
切实加强对街道(镇)、村(居)两级环卫工作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容器管理、垃圾收集点管理相关制度,明确街道(镇)、村(居)的管理职责、清扫保洁人员工作职责以及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容器管理、垃圾收集点管理的具体要求,制定工作规程,切实增强环卫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2.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专职保洁员档案、清扫保洁检查登记等管理制度,为日常管理和考核提供依据。
实行环卫监督员制,由村(居)民小组组长或村(居)委员会指定一名热爱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在村(居)民中具有一定威信的村(居)民担任环卫监督员,负责本小区、城中村或村民组的市容环境巡查监督工作。
因地制宜制定环境卫生管理村(居)公约,落实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十户轮值”制度。
3.健全监督考核制度。
区城管委负责对各街道、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考核检查;区城管局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开展抽查。
考核结果与区下拨专项补贴经费相挂钩,即补贴经费由区城管局统一预算并根据上一年度考核情况(老城区4个街道和二环外5个街道、镇分开考核、排名)发放,年度考核中老城区前两名的街道以及二环外前三名的街道(镇)按照100%发放,之后每下降1个名次补贴费用下降5个百分点,扣除的补贴费用再分别按照70%、30%的比例奖励给排名前两名的街道(镇)。
各街道、镇要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村(居)的环卫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与下拨村(居)环卫保洁经费相挂钩,经费使用情况须报区城管局和区财政局备案。
4.健全奖惩激励制度。
检查考核结果原则上每月通报一次,对组织检查、明查暗访和群众投诉中发现的突出问题,限期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区政府将每年度开展一次“先进村(居)”评选活动,老城区和二环外每年各评选出20户“清洁家庭”和20名“优秀环卫监督员”,并授予荣誉匾牌和1000元标准的物质奖励;各评选出6个“先进村居”,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3个,分别给予20000元、10000元、5000元的奖励,用于开展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经费补贴。
(六)稳步推进环卫市场化积极探索创新环卫管理和作业的新模式、新方法,鼓励有条件的街道(镇)、村(居)推行环境卫生市场化保洁,实现“管干分离”,提高保洁实效。
五、实施步骤1.排查摸底阶段(x年7月31日前)。
区、街道(镇)、村(居)三级按照管理分工,组织实施环卫设施设备的摸排统计工作,逐步组建、完善村居环卫保洁队伍,添置环卫设备。
2.推进运行阶段(x年8月1日—12月31日)。
环卫保洁队伍切实发挥作用,环卫设施全面投入运行,制定出台并组织实施各项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3.规范完善阶段(x年1月1日以后)。
更新、维护各类环卫设施设备,根据前期运行情况增添机械化作业车辆和扩充环卫保洁队伍,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落实奖惩机制,实现长效管理。
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由区城管委办公室牵头组织,负责推进全区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协调和考核工作。
各街道、镇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全区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活动顺利开展。
(二)加大宣传引导。
全区各街道、镇、村(居)和相关部门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主要措施,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环境综合整治中来。
《x》报、区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浓厚的氛围。
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推而不动、成效不大的,要予以曝光。
(三)严格考核奖惩。
建立区对各街道、镇的督查考评体系,考评对象以村居为主,责任主体为街道(镇),每月检查考核一次、通报一次,并纳入全区城市管理考核。
同时,不定期组织暗查,对存在的问题予以通报、限期整改。
各街道、镇要相应建立对村居的检查考评机制,检查频次不得低于区级组织的检查次数,检查结果上报区城管委办公室备案。
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街道(镇)须向区委、区政府作书面检查;连续三次排名末位的街道(镇)由区纪委(监察局)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党纪或政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