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第8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1.沉重的民族危机(1)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中国人民的抗争(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

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初步发展(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近代前期的四大社会思潮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启。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新变化1.物质生活的变化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事业的进步各大口岸相继出现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主题1| 政治上:世纪之交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深入1.(2016·全国乙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导学号:02792083】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2.(2013·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

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备选真题]3.(2016·江苏高考)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表格中的数字信息。

据表格数据可知,1894~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不断上升,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强,A项符合题意。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4.(2015·海南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A[根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1.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①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许多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①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从通史视角考查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命题猜想]近代列强侵华的表现、影响及中国的抗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

命题多运用图文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列强侵华战争及其影响、评价。

特别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从民族觉醒角度命题也会成为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1.(2016·内江三模)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该诗的写作背景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辛丑条约》的签订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D.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A[《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失去了大片土地,维新派痛心疾首,才有谭嗣同此诗,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时,谭嗣同早已牺牲,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谭嗣同已经被杀,故C项错误;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6·宜宾一诊)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

这反映了清政府()【导学号:02792084】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B[总理衙门的设臵标志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和“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可知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故B项正确;义和团事件属于农民起义,不属于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创设情境多角度命题考查辛亥革命[命题猜想]资产阶级是近代前期抗争与探索的主体阶级,辛亥革命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命题主要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各阶级的探索。

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将辛亥革命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链接起来分析比较。

3.(2016·唐山一模)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B.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B[1905年,三民主义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和“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可知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故B项正确。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 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郴州质检)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B.明显的限袁倾向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D.强烈的排满色彩B[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从结果来看,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可知此题强调的是《临时约法》明显的限袁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与明确的反帝要求及强烈的排满情绪无关,故C、D两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