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先分析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吧。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反观中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从其他列强情况来看,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这些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其中在平壤之战清军得到了朝鲜方面的帮助,而且战用物质储备充足,完全可以打赢日本。

但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

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

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在这里分析下中日双方的军备情况。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

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

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但日本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后,便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

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虽然说装备上比日本差很多,以及在海战中战术不利,但是有那么多爱国人士浴血奋战,也不一定会输。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其中金旅之战清军守城将领都不战而逃,日军十二天的登陆行动清军竟坐视不问,只有当地的农民自发抗击日本军,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行动。

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是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然后仅十天,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整个战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中方虽然在装备上和日本有很大差距,但毕竟日本国家小,国力有限,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对日本本身就是一场灾难。

尤其在陆地战斗时大部分清军都没有选择和日军战斗,导致日本几乎没有损失军队的情况下不战而胜。

如果没有清军投降,我想日本军队没有这么顺利直达北洋舰队基地,甚至会因为资源消耗过多而被迫停止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影响很大,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我们输在哪里?我们输在制度上的腐朽落后。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同时日本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

日本政府还积极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

反观此时的中国,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

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队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

在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的方面,清政府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清朝的洋务派虽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方法,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

由此可见,封建地主阶级主观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国首度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宣示中国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中国适时提出建设海洋大国战略目标,致力构建“和谐海洋”,既是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着眼于我国领土主权和发展权的维护。

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有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教训,我们更加明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正是因应周边的复杂形势
而作出全面性战略选择。

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在海洋上的维权力度将会不断加大,并且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国际社会上捍卫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

个别国家倘继续无视中国立场和反制措施,只会自食其果。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平衡发展、不谋求海洋霸权,对于周边地区和世界和平发挥更积极作用,这不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文明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关主题